说起“吃饭皇帝大”这家餐厅,上海人可能都不陌生。前几年,这家餐厅门口经常排队排到马路边,特别是晚上和周末,真是人挤人。很多朋友吃饭都愿意等上个两个小时,就为了尝尝正宗的湘西土家菜。不少人说,这一家餐厅让他们感觉湘菜特别有滋味,份量足,价格也不算太贵。反正那时候,谁提起“吃饭皇帝大”,都说是网红餐厅里的“排队王”。
但是,最近传出来的消息让人挺唏嘘的。上海的“吃饭皇帝大”门店全关了,三家全都停业。网上有人吐槽“还没吃够就突然关门了”,还有人担心自己办的会员卡是不是废了,好在店家说余额可以去长沙其他门店用,退卡也能找工作人员协商。其实,很多人都习惯在家门口逛熟悉的餐厅,现在突然全停了,无论是不是常客,总归有点恋恋不舍。
我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些年,上海餐饮圈竞争那是越来越激烈,火得快冷得也快。一个品牌餐厅,要在大城市站住脚,真的没那么容易。最火的时候,“吃饭皇帝大”风头正劲,大家为了吃碗剁椒鱼头或者土家五花肉,哪怕排队也心甘情愿。但是后来,大家发现,网红餐厅变化特别快,今天排队,明天就被新店盖过风头。加上现在大家选择更多,又讲究“性价比”,同类湘菜也不少,外卖平台几乎啥口味都有,谁还愿意为一碗家常菜,拼命花时间去排队?
这次官方声明说是因为租赁合同到期,所以暂时停业,说白了,就是店铺不能继续经营了。其实租约到期,每一家店都要面对,是不是续租,租金高不高,店铺地段合不合适,这都是实际问题。做生意,不单是口味要好,还要算账。上海黄金地段的餐饮房租高得离谱,人工水电客流都要算一笔账。如果一个月下来,哪怕生意不错,最后一结算,赚不到钱,谁愿意干?
可能有人觉得,“吃饭皇帝大”倒掉有点可惜。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餐饮一直都在不停换新,从十几年前的“黄记煌”、“外婆家”,到后来的“海底捞”,再到网红甜品“喜茶”、“奈雪”。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排队王”,但时间久了,有的沉下去了,有的就消失了。消费者的口味变得特别快,消费习惯也在变,不是说你一开始火,就能永远火。再加上这两年疫情反复,餐饮行业压力大,开一家成一家真的不容易。
我自己观察,现在的上海,餐饮业是“二八效应”,头部连锁能稳住,小众特色餐厅还能蹭点热度,大多数餐厅其实都辛苦维持,稍微风吹草动就熬不住。比如大店,因为投入大,租金高,人工费用高,一旦生意掉下来,成本立刻压得喘不过气来。小店反而活得久一些,因为灵活。尤其像“吃饭皇帝大”这样,标榜“湘西土家民族菜”,确实很有特色,但能接受这口味的人毕竟有限,而且现在大家在“湘菜馆”和各种“创新菜”之间选择多了,“新鲜感”过去了,人流就不如之前火爆。
还有一点,大家都知道,网红餐厅最忌讳的就是“昙花一现”。一开始靠营销、社交平台、达人探店等吸引流量,但要持续经营,品质和服务得稳定。如果后期出了点问题,比如菜品没创新,排队变慢服务没跟上,消费者立刻就会用脚投票。很多人说,“吃饭皇帝大”刚开张时是上海湘菜的代表之一,但后来听说口味没以前正,价格也一点点涨起来,有些常客慢慢就流失了。大城市的消费群体很挑剔,不光看味道还要看环境、服务和性价比。这几年,身边朋友提起“吃饭皇帝大”,盛赞的越来越少了,说明品牌在大家心中的“光环”在慢慢下降。
现在门店全关了,品牌方面还是很积极,说以后有合适铺面会再进入上海。这种做法其实也挺常见,比如连锁品牌不彻底退出,而是先收缩阵地,等机会成熟再回来。当然,现在说重新进入上海,还得有合适铺面,成本低一点,生意能恢复才行,不能为情怀硬扛成本。
其实,“吃饭皇帝大”不仅是菜单上的湘菜,更是一个商业模式。早期最重要的是抓住了大家对“正宗湘西土家菜”的好奇心。再加上互联网营销,把自己的特色讲得特别好,无数吃货奔着网红效应去打卡。这几年,随着外卖普及和菜品多样化,“吃饭皇帝大”必须面对激烈竞争,同类型湘菜馆、甚至主打家常菜的餐厅也都在奋力吸客。你稍微一松懈,人就被别的网红店吸走了。还有,现在年轻人讲究体验,吃个饭不仅要好吃,还要有氛围、有拍照感,所以追明星效应、社交话题也是硬核竞争力。
这家餐厅停业,很多人心里都觉得惋惜。但你要说是不是一定“全军覆没”,也不至于。“吃饭皇帝大”全国还有四十家店,也正在长沙做得不错。这次上海停业,实际上是一次业务调整。说白了,市场环境变了,再加上成本太高,短期阵地只能放弃。对于加盟商、投资方来说,这种转变也没办法,谁都不想亏钱,毕竟做生意是为了赚钱。消费者那边,只能说有“会员卡”的朋友确实麻烦点,要跑外地用或者申请退款,但现实就是这样,餐饮连锁品牌本身流动性很强,有的是直营,有的是加盟,变化随时可能发生。
回头看看这些年上海各种网红餐厅,有的三五年爬得高,后面全烈火烹油,冷得更快。很少有人能一直顶在热榜上,这本身就说明了市场的多变。大家的消费需求是一直在调整的,今天喜欢吃辣,明天又想着健康轻食,社交平台风向一变,就跟着走。尤其像“吃饭皇帝大”这样靠特色突围的店,更容易受到风潮影响。如果没有持续创新,口味不升级,环境不改善,排队热点也会变成过眼云烟。
很多人说,上海人吃得讲究,有时间就愿意“尝鲜”,但新鲜劲过去了,谁还愿意一再排队吃同样的菜?现在附近的餐饮选择太多,哪怕同一条街上、同一个商场里,连锁店、个性小馆、外卖平台都在分流客流。消费者早就不再有耐心为一两家餐厅耗时间。不少老顾客也说,“吃饭皇帝大”最火的时候去过,后来只在特殊节日才光顾,“新鲜感”没了就回归普通餐饮。
有的人质疑,是不是餐厅经营出了问题。其实,不完全是经营失败,更多是环境和市场动态。房租贵、疫情影响、竞争激烈、消费需求变化,综合作用下,任何餐饮品牌都有可能“兵败如山倒”。有些老品牌靠积累熬住了,有些新品牌一波热潮后就销声匿迹。消费者其实最关心的就是“值不值得排队”,而网红餐厅的排队,本身就是一场“注意力经济”。一旦大家不再关注,哪怕口味还行,也很难撑起高昂成本。
最后再说说,商家回应说以后有机会还会回来,其实就是对“上海市场”的不舍。毕竟上海消费力强,是全国餐饮创新最集中的地方。但短期而言,餐饮行业正处在洗牌期,房租、人工、成本太高,生意做起来压力很大。很多品牌只能收缩防守,静等时机。对于消费者来说,也不用纠结,喜欢的餐厅没了就换下一家,下次他们回来,说不定又能掀起一波新热潮。只是,每一次风头过去,能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经得住考验的品牌。
总归,“吃饭皇帝大”上海门店关闭,是大城市餐饮业的一个缩影,也是行业洗牌、消费升级的结果。潮起潮落很正常,未来谁能再起,看的是创新和服务。上海需要新口味、也离不开好服务,希望以后“吃饭皇帝大”真有机会再回来,给大家带来更有意思的味道。不管怎么说,市场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餐饮领域没有永远的排队王,也没有不会改写的流行,每一次变化都在提醒大家:“只有能坚持创新的餐厅,才能穿越周期,最终留下。”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