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情真就这么过去了?看了昨晚的直播,我都想问一句,哪个天真以为品牌方真在意谁是谁非?顿顿和老东家平台,到底谁才是核心,现在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品牌方不就是看热闹、算账、看套路的。今天的大戏,就是一场看似正式的“品牌自留地”角逐,实际上背后每个节点都藏着算计和试探。
说实话,顿顿这次爆发的点还挺有意思。9月6日,离职后自己单干的“厨神”上线,开启OLAY的护肤专场。你说巧不巧,3天后,东方z选的某账号也来了一场同样的护肤大戏。别以为只是为了出售产品,那背后隐藏的东西太多。顿顿还特意去了新加坡总部参观交流,回来之后还拍了商务广告。你看,他都不是普通的主播,每个动作都算计得很清楚。还记得他之前和品牌合作的炫耀场景,一小时能卖出50万的销售额,这明显不是靠“真心”打拼出来的。
这一波操作很明显在试探,谁更有资源、谁更有话题。这不是简单的卖货,而是在拼谁的品牌影响力大、牵引力强。顿顿虽然热度不及之前,但他身上的话题热度还在。有人说,他有特殊待遇——商务广告拿到手软,资金和资源都吃得明明白白。反观老东家那边,平台大部分主播,也不过是“观众收入”杂事堆出来的工具人。可你要是真以为品牌给顿顿做这些“价值最大化”操作,就是单纯为了带货,那就太天真。
我昨天看到有人在评论区调侃:“顿顿这次“露脸”算不算背后另一个品牌合作的试点?”你说得好像真特别,但其实不过是某个“试验田”。他去了新加坡,拍广告,回头还得做市场动作,简单讲就是“二次赚钱”。这和普通主播站在前台聊个商品,有什么区别?能区别的,可能就只有那点“昵称”或者“标签”吧。
别说,这波操作也让我开始琢磨,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领导者”或“销售引擎”!曾经有人说,主播和平台相辅相成,要有“核心”,但现在看,谁能不断制造话题,谁就占据主动。顿顿靠话题和资源在“试水”,而老东家平台,也就是个“场地”或者“订单渠道”的角色。品牌方只是旁观,最关心的无外乎几个:效率、转化、曝光、流量。
今天无聊到刷到一个细节,当我看着那场直播,真的没有什么特别,就是“讲品,过品”。过多反而让人觉得无趣——品牌方高层戏谑似的“瞎搭”,主播疯狂“讲着讲着就走神”。这场“竞争”,其实就是资源和话语权的较量。究竟哪个平台能抓住下一波风口,谁就能在日后笑到最后。
你想想,顿顿和甄选粉碎地重叠,争夺的其实就是那一份“订单”背后隐藏的资源。粉丝不可能纯粹因为“主播人设”买单,更多的还是看哪个平台、哪个资源给得实在。大部分粉丝也会说:“我就喜欢他,买确定,没别的。”但实际上,买的更像是在买一种“信任”的背后逻辑。
我反正觉得,这次OLAY的专场跟以往的不同。不再是单纯的主播带货,而是背后“操盘手”的布局游戏。有人在暗示,要不就搞个“官方合作”加持,有人则在试图“打出名堂”。每个人都在掂量,谁能站在浪头上。不知道那个“真相”何时才会浮出水面,但我敢打赌,这场战役,最后要赢的不一定是最会讲故事的主播,而是那些掌控后台资源和话题制造的“操盘手”。
这不就是现实吗?品牌方现在越来越懂了,看似公正的市场,背后其实全是套路。你让我觉得最可笑的,是很多粉丝还在盲从——“我只相信这个主播”,或者“我只相信这个平台”。真别天真了,这就是一场“人设+资源+话题”的大棋局。每次看到他们“打响第一枪”,我只能笑:这真的是品牌方在“考核”谁投资力度更大,还是主播在“打拼”下一次大流量?反正我是不信,这场竞争会多“纯粹”。就这么操作下去,粉丝还能买谁的账?这一局,早就没有“公平”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