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三面旗帜,都在天安门广场上,从镜头看过去风光无限,背后的辛苦和压力,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说实话,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扛着那旗杆走过去的时候,每一步每一秒都得精准到不能出错——不是随便拍拍照那么简单。王子赫、石斌和徐泽东这仨人,全部出自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平均身高189厘米,还都是“90后”,但抗过的事一点不比老兵少。
其实徐泽东小时候就听他爸讲过很多部队里的故事,他祖父和父亲全是空军的,保障战鹰起飞那种。后来他当兵,面向军旗宣誓的时候,自己都被那氛围震了一下。平日训练时他就特别较真,哪怕只是重复练习,他也觉得不能有半点马虎。红军长征那会儿的“打旗兵”,哪怕陷进泥塘,也是死死举着旗子,那股劲儿他记到心里了。徐泽东说过:“军旗,没啥虚的,就是方向,有咱人在旗就在。”
说到石斌,他手上那根旗杆,3.35米长,带上旗子重有4公斤呢。你以为平常举举挺轻松?下雨了或者遇到极冷的天气,旗子就直接吸水变重。2022年8月1日升国旗前那次暴雨夹冰雹,石斌扛着湿漉漉的国旗,比正常重好多,可他还是一声没吭。那个姿势别提多挺拔了,人没躲旗也没歪。他们仪仗队从金水桥走出来,每一步都敲得特响。他总说,“无论天气多糟,咱不能让国旗掉价。”特别是国旗,就是国家的脸,不能有失。
要说王子赫,这哥们的家里,太姥爷、祖父都打过抗战。从小就想着参军报国,2015年9月终于穿上仪仗兵的军装。之前还担过2019年国庆阅兵的军旗擎旗手,也去过俄罗斯、白俄罗斯、韩国这些地方执行任务。朋友圈背景照片上写着“献身仪仗,为国争光”,就这八个字。综合演练时最有压力的其实是他:得握着党旗,走过空无一人的长安街,身后部队都整装待发。东西华表之间距离96米,这段路谁看都觉得简单,但要走到“百米不差分秒,百步不差分毫”谁能做到?王子赫就行。作为党员,他一直觉得这是光荣也是压力。他说,8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抗战里撑起大梁,现在这面党旗还是得带着大家往前冲。
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人都有一种执拗劲,但又不是死板。比如下雨冰雹那天你也许会换个人先撑把伞,他们不会,顶着冰雹照样把旗举得笔直。他们熟悉的那条路——天安门东西华表间的敬礼线到礼毕线96米,每次彩排都按码表掐准时间。你很难想象,高温、寒冬、暴雨、烈日,他们一年要训练多少次。王子赫说过,哪怕一个人走,后面没人看,自己也必须做到极致。石斌也是,遇上极端天气就主动加训,生怕哪天上场手臂扛不住。徐泽东没事就琢磨红军长征那些故事,总觉得得把精神延续下来。
等到阅兵那天,他们高举三面旗,天安门广场下面无数双眼睛盯着,那些故事和信念,全藏在那短短几分钟的步伐和旗帜里。有时候,挺拔的姿态和标准的动作背后,藏着更多说不尽的坚持和汗水。你品,你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