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伊斯坦布尔国际军警防务展的签约台上,印尼国防部长与土耳其航空航天工业公司高管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一份价值100亿美元的合同正式落地——印尼将采购48架土耳其国产“可汗”(KAAN)第五代战斗机,创下土耳其史上最大军售订单。
现场掌声雷动,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第一时间宣布了这一“国家荣耀时刻”,而印尼总统苏比安托的亲自出席,更凸显这笔交易的战略分量。
印尼的订单只是开端。 土耳其媒体密集释放消息:沙特代表团秘密考察“可汗”原型机后宣称“非常感兴趣”;
埃及已签署协议成为项目合作伙伴;巴基斯坦正洽谈效仿“枭龙模式”合作建厂;卡塔尔、阿塞拜疆等国也在意向名单中。
土耳其更放出“300架订单潜力”的豪言,试图塑造“供不应求”的市场形象。
土耳其将“可汗”定位为“重型五代机”,直击中型机主导市场的软肋。
其27吨最大起飞重量、1.8马赫极速、10吨载弹量的数据,瞄准印尼这类国土破碎化国家(东西跨度5110公里)对大航程战机的刚需。
相比之下,F-35和歼-35均属中型机,作战半径和载弹量稍逊。 土耳其借此打出差异化竞争牌。
印尼订单的深层价值不在战机本身,而在附加条款:土耳其承诺在雅加达建设总装线、允许印尼工程师参与雷达研发、设立复合材料中心。
对渴望国防自主的国家而言,这种“技术换市场”策略比单纯卖武器更具吸引力。
反观歼-35出口暂未开放核心技术转让,沙特、阿联酋等土豪国虽有钱却难获技术红利。
作为北约成员国却采购俄制S-400、与中俄保持军事合作的特殊身份,使土耳其成为“中立国”的理想供应商。
印尼选择“可汗”既可避免采购F-35被视为亲美,又免于买歼-35被解读为亲华,完美契合其平衡外交传统。
埃及、沙特等中东国家同样看重:既能获得西方标准装备,又免受美国政治捆绑。
尽管土耳其高调宣传,但实际订单显示:中俄市场未被分流。
埃及在参与“可汗”项目同时,仍通过沙特出资采购中国歼-35A,成为该机首个海外用户;巴基斯坦2025年6月官宣订购40架歼-35,配套预警机及防空系统;
阿尔及利亚同年8月与俄签署20架苏-57订单。 土耳其所谓“抢单”更多是营销话术。
“可汗”的繁荣背后隐患重重:
发动机卡脖子:原型机依赖美制F110-GE-129发动机(与F-16同款),无法超音速巡航。 美国若制裁断供,量产将直接瘫痪;
飞控缺陷:首飞视频中平尾三次剧烈抖动,暴露气动布局仿制F-22却因风洞技术不足导致的静不稳定设计漏洞;
进度风险:土耳其自用版延期至2028年交付,印尼订单排到2035年,远超五代机正常研发周期。
土耳其释放“多国抢购”消息的策略被业内视为典型饥饿营销。
印尼、埃及为抢占合作名额提前支付定金,但实际交付能力存疑——土耳其从未独立研制四代机,仅有组装F-16经验,却宣称“一步登天”搞定五代机。
韩国KF-21因技术缺陷降级为四代半的前车之鉴,正是“可汗”的潜在结局。
相较于“可汗”的概念蓝图,歼-35已列装中国海军并亮相珠海航展。 巴基斯坦确认2026年接收首架,阿联酋在美国拒售F-35后将其纳入选项。
这种“服役即出口”的成熟度,是仍在试飞阶段的“可汗”难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