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近单方面中止了《印度河水域条约》,随即对下游的巴基斯坦实施断流。这番操作,在一些人眼中,或许是惩罚对手的巧妙棋步。
然而,这种自恃上游地位的激进策略,正将印度推入一场意想不到的被动局面。关键不在于中国是否会以牙还牙,而是雅鲁藏布江上游的行动,已然揭示了印度这场战略豪赌的致命缺陷。
4月,印度以克什米尔恐袭为借口,悍然撕毁了1960年签订的《印度河水域条约》。要知道,这份条约曾被视为维系两国和平的关键。
到了5月,印度更是直接关闭了杰纳布河的水闸,持续三十天,切断了流向巴基斯坦的生命线。巴基斯坦七成的农田灌溉系统因此瘫痪,两千多万农民生计受影响。
近期7月,在雨季本应保障民生之时,印度却无预警泄洪,导致巴基斯坦拉合尔市十二个居民区被淹,造成一百七十八人死亡,数万人流离失所,后果触目惊心。
印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曾公开表示,计划在三年内将印度河水通过运河引至本国干旱的拉贾斯坦邦。这种言论,无疑暴露了其将水资源武器化,试图“一石二鸟”的真实意图。
水牌的代价
印度挥舞水刀,底气似乎来自其“上游”的身份。但它可能忘了,在更大的亚洲版图上,自己同样身处“下游”。中国的行动,就像一面明镜,照出了印度的战略盲点和虚弱。
7月19日,中国正式宣布启动雅鲁藏藏布江下游水电大坝工程。这项总投资一点二万亿人民币的工程,其装机容量是三峡水电站的三倍,年发电量将达到惊人的三千亿度。
与印度主动“断流”不同,中国大坝采用的是“径流式发电”模式。超过九成的设施建于地下,水流最终会回归河道,对下游的水量影响极小。
中方同时承诺,将保障下游百分之十的生态基流,并建立水文数据共享机制。官方声明这项工程旨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其出发点与印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专家高志凯在接受采访时,曾直接警告印度:“不要对别人做你不希望别人对你做的事。” 这句话直白且有力,点明了中国才是河流真正的上游国家。
更令人玩味的是,印度一边高声抗议中国建坝,要求“保障下游国家利益”,另一边却对自己下游的巴基斯坦实施断流。这种双重标准,在这面“镜子”面前显得格外刺眼。
印度智库不得不承认,在高海拔水电建设领域,本国至少落后中国二十年。中国配套的派墨公路,将林芝至墨脱通行时间从十二小时缩短到三小时,更是彰显了其基建实力。
搬石砸脚
印度试图将水资源“武器化”的激进策略,非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其陷入了外交孤立、战略被动和能力短板暴露的多重困境,这更像是自缚手脚。
首先是外交上的失分。7月26日,海牙国际法院裁定,印度单方面暂停条约的行为并不能免除其法律责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公开批评,水资源是全人类共同财富,不应被用作施压工具。
印度对此国际裁决置若罔闻,称之为“巴基斯坦策划的闹剧”,这种态度让其在国际社会丧失了道义高地。其对中国大坝的抗议,也因为自身行为的“双重标准”而显得苍白无力。
其次是战略上的失算。印度的行动,反而将巴基斯坦更紧密地推向了中国。今年4月的空战中,印度“阵风”战机被巴基斯坦的中国造歼-10CE战机击落,两套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军事上的劣势一目了然。
中国同时在水利方面向巴基斯坦伸出援手,协助其建设迪阿莫·巴沙大坝,这无疑增强了巴方对印度河上游的调控能力。这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对抗印度压力的“双重保险”。
最后是能力上的差距。中国雅鲁藏布江大坝工程的顺利推进,凸显了印度在大型基础设施和高新科技领域的相对落后。印度虽在布拉马普特拉河规划了四个水电站,但至今仅停留在前期勘探阶段。
这进一步暴露了印度在核心基建领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技术上的鸿沟,使得印度即便想效仿中国的模式也步履维艰,这无疑限制了其在地区战略博弈中的选择。
结语
印度曾有官员将中国雅鲁藏布江大坝形容为“定时水炸弹”,试图以此引发国际社会的担忧。
但现实却清楚地表明,真正被引爆的“炸弹”,是印度自己点燃的战略短视。它不仅没能有效挟制巴基斯坦,反而让自己在面对真正的上游时,失去了所有的道义筹码和回旋空间。
南亚水资源的博弈,最终考验的不是谁的拳头更硬,而是谁的战略更具前瞻性,谁更能遵循国际规则。印度以邻为壑的策略,到头来,困住的恰恰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