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一通私人通话录音被柬埔寨有意泄露,录音里,泰国前总理佩通坦称军方“失控”,还尊称洪森为“叔叔”。这本该是洪森对老盟友的一次政治羞辱,展现他“以小博大”的智慧。
可结果呢?这通看似精巧的电话,反而像火星点燃了干柴,让柬埔寨迅速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电力被切断,边境出事,这位“湄公河的曹操”,似乎真就走错了关键一步。
一场意外的“反噬”
录音泄露后,泰国的反制措施迅速而直接。首先是经济上,他们切断了柬埔寨百分之六十的电力供应,金边工厂的电价马上上涨了百分之三十,生产成本的压力瞬间传导开来。
接着是边境管制,泰国全面封锁了陆路口岸,停止了贸易往来。那些本该出口的榴莲,运输卡车在边境线上一度堵塞了三十公里,大量农产品滞销,损失可想而知。
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老挝边防部队以“清剿走私”为由,在柬埔埔寨边境越境行动,导致柬军三死七伤。这无疑让柬埔寨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外部压力骤然升级。
七月二十四日,局势彻底失控。柬军火箭炮误杀了十四名泰国平民,泰方立刻出动F-16战机,空袭摧毁了柬军两个师的指挥部,这是毁灭性的打击。
随后,一艘美国“尼米兹”号航母停泊在泰国港口,这艘巨舰的到来,让这场地区冲突从区域性事件,直接上升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力量悬殊的军事对比也摆在眼前,泰国军队是柬埔寨的三倍。
枪杆子里出权力
洪森为何敢冒如此大险?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他三十八年统治哲学中的核心信条:枪杆子即合法。他的权力之路,就是一部通过军事力量清除异己的历史。
一九七七年,当时还是红色高棉团长的洪森,便展现了其灵活的政治手腕,率部投靠越南,加入“柬埔寨救国阵线”。这一步棋为他日后崛起奠定了基础。
到了一九八五年,在越南支持下,年仅三十三岁的洪森便已坐上柬埔寨总理之位。尽管西方当时视他为“河内傀儡”,但他却牢牢掌控了权力。
最经典的莫过于一九九三年。联合国大选中,洪森票数落后于拉那烈亲王,但他没有退让。他直接调动军队包围王宫,逼迫对手接受分权,自己坐上了“第二首相”的位置。
到了九八年,洪森更是毫不手软,指责拉那烈“勾结叛军”,直接动用武力将其击败,彻底成为柬埔寨唯一的首相。这些事件,让他对“枪杆子即合法”的信念根深蒂固。
洪森家族对柬埔寨的掌控,可谓深入骨髓。他的长子洪玛奈已是现任首相,次子洪马尼则掌管警察系统,女婿更是手握陆军大权,亲戚们遍布国会、法院和反腐机构。
在柬埔寨一百二十个国会席位中,洪森派系占据了惊人的零五席,对国家机器的掌控力可见一斑。家族通过垄断贸易、地产开发等手段,积累了超过百亿美元的财富。
这种对军政商的绝对控制,加上过去成功的“以小博大”经验,或许让洪森产生了错觉,认为他可以故技重施,将这次外交冒险转化为内部支持,却低估了民族主义的燃点。
大国平衡的松动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柬埔寨最重要的战略伙伴和援助来源,提供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订单和外交支持。这使得洪森在面对西方压力时,有了强大的后盾。
洪森是中国的“头号支持者”之一,二零一六年南海问题上,他顶住美国压力,坚定支持中国立场,彰显了其亲华姿态。但这并非盲目,而是基于柬埔寨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
洪森也深谙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的生存之道。他曾致信美国总统特朗普,表达深化关系的愿望,试图避免与西方彻底决裂,为柬埔寨争取更多外交空间。
毕竟,特朗普总统曾亲自施压洪森,要求柬埔寨军事基地不受中国干预,并试图阻止中柬武器交易。洪森需要在这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持平衡,左右逢源。
然而,这次危机却让洪森苦心经营的“大国平衡”策略出现了裂痕。他的长子洪玛奈被指秘密接触中国,这被解读为试图与父亲的激进策略切割,似乎暗示传统的“中国牌”已不如往昔好用。
同时,家族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有军方元老直接批评洪森“为个人威信牺牲国家利益”,民众也开始公开抗议“不要为家族流血”。这些都表明,他曾经坚不可摧的权力基础,正在从内部开始瓦解。
金边上空弥漫着硝烟,内外夹击之下,洪森或许终于意识到,他可以用枪杆子和权谋掌控一个国家,却无法精准拿捏民族情感的燃点。
他曾以为坚不可摧的家族王朝,也可能因为一次误判而从内部开始松动。从盟友变成对手的他信家族,以及国内年轻一代发出的质疑声,都在预示着时代的变迁。这位缔造了家族王朝的强人,最终会如何收场?这恐怕是他人生中最难解的一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