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 “乐不思蜀” 是装的?东晋笔记记载:面对司马昭答 “此间乐”,事后对旧臣说 “再问就泣答思蜀”,实为保命

2025-10-10 06:14 183

洛阳,夜宴。

歌舞升平,丝竹绕耳。

刘禅,这位昔日的蜀汉皇帝,如今的安乐公,正举杯与人相谈甚欢。

他那张略显圆润的脸上挂着标志性的笑容,眼神却偶尔掠过坐在上首的司马昭。

那笑容,是真情流露,还是苦心经营的伪装?

没人知道,或许连他自己也分不清。

只知道,在这繁华似锦的魏晋都城,生存本身,就是一场无声的博弈。

而他,正以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姿态,在这场博弈中,悄然下着自己的棋。

01 节:亡国之君,洛阳旧梦

建兴十二年,公元263年深冬。

风雪交加,仿佛要将整个巴蜀大地吞噬。

蜀汉都城成都,在邓艾奇袭阴平之后,已是岌岌可危。

姜维在剑阁拼死抵抗,却终究回天乏术。

面对兵临城下的魏军,以及城内百姓的惶恐不安,一个艰难的决定,摆在了蜀汉皇帝刘禅的面前。

他坐在金銮殿上,烛火摇曳,照不亮他眼底深处的迷茫与痛苦。

身旁,宦官黄皓低声劝谏,城中士族纷纷附议,唯有少数忠贞之士,如霍弋,仍主张死战。

但刘禅知道,再战下去,只会让成都生灵涂炭,让蜀汉的百姓承受更大的苦难。

他的父皇刘备,当年从一介布衣到三分天下,历经多少磨难,才开创了蜀汉基业。

而今,他这个“阿斗”,却要亲手将这一切终结。

最终,他选择了投降。

不是因为怯懦,而是为了保全这片土地上的生灵。

他打开城门,率领文武百官,面缚舆榇,出城迎降。

那一日,雪花飘落在他的发梢和肩头,冰冷刺骨,却不及他心底的悲凉万分之一。

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蜀汉皇帝,而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任人宰割的囚徒。

随魏军北上洛阳的旅程,漫长而煎熬。

一路上,他看到了中原的广袤与富庶,也看到了魏军的强大与纪律。

这与偏安一隅的蜀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不禁在想,如果当初……然而,没有如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抵达洛阳时,已是春暖花开的时节。

这座古老的都城,比成都更加宏伟,更加繁华。

高耸的城墙,鳞次栉比的宫殿,以及街上摩肩接踵的行人,无不彰显着大魏的强大。

刘禅被安置在了一处名为“安乐公府”的宅邸,看似尊贵,实则处处受人监视。

初见司马昭,是在魏国皇帝曹奂的宫殿里。

司马昭身着华服,气度不凡,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

他微笑着向刘禅致意,言语间尽显上位者的威严与宽仁。

刘禅躬身行礼,态度恭顺,将一个亡国之君的谦卑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那看似平淡的交流中,刘禅却感受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

他知道,司马昭的笑容下,隐藏着深不可测的城府。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02 节:新居旧仆,风声鹤唳

刘禅在洛阳的日子,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安乐公府虽大,却更像是一座精致的牢笼。

府邸内外,明里暗里都有魏国兵士和眼线监视。

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解读,并最终呈报到司马昭的案头。

随他一同来到洛阳的,还有一些蜀汉旧臣。

其中最令刘禅感到欣慰的,便是他的侍中郤正。

郤正乃是饱学之士,为人正直,且对刘禅忠心耿耿。

在蜀汉灭亡之前,郤正便曾劝谏刘禅,可惜未能奏效。

如今,他依然紧随刘禅左右,成为刘禅在这陌生之地,唯一可以信任的倾诉对象。

“主公,洛阳城中,对您的议论甚多。”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郤正悄然来到刘禅的书房,轻声禀报。

烛火摇曳,将两人的影子拉长,在墙上晃动。

刘禅放下手中的竹简,抬头看向郤正,眼中没有丝毫意外。

“说吧,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郤正叹了口气,压低声音道:“有人说主公宽厚仁慈,不愿生灵涂炭,故而投降;也有人说主公昏庸无能,宠信奸宦,终致亡国。更多的人,则是嘲讽主公‘乐不思蜀’的典故,言语间尽是轻蔑。”

刘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黯然,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

“无妨,这些议论,我早有预料。”他顿了顿,又道:“只是,司马昭那边,可有什么动静?”

郤正沉吟片刻,道:“司马大将军并未对那些流言蜚语表露过多态度。但微臣听闻,他最近频频召见一些从蜀地归降的将领和官员,询问蜀中旧事,以及主公在位时的种种细节。他似乎对主公的过往,有着浓厚的兴趣。”

刘禅点点头,眉宇间多了一丝凝重。

“这才是最危险的信号。他是在试探我,试探我对故国的感情,试探我是否还有复国之心。”

“正是如此。”郤正附和道,“主公切不可掉以轻心。司马昭此人,多疑而狠辣,他不会容忍任何潜在的威胁存在。若主公稍有不慎,恐性命难保。”

刘禅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

洛阳的星空,与蜀中并无不同,只是他的心境,早已是天壤之别。

他知道,司马昭安排的这一切,看似优渥,实则步步杀机。

那些流言蜚语,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问询,都是司马昭用来观察他、评估他的手段。

他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小心谨慎。

“司马昭不会轻易放过我。”刘禅的声音很轻,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他要的,不仅仅是蜀汉的灭亡,更是我刘禅彻底的‘无害’。我必须让他相信,我是一个毫无威胁的废弃之主。”

郤正闻言,心中一凛。

他明白刘禅话语中的深意,也知道这条路,将是何等的艰难与屈辱。

刘禅转过身,看向郤正,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若要保全性命,保全我们这些人,甚至保全蜀汉的血脉,我便只能……继续扮演那个‘阿斗’。”

深夜的密谈,让刘禅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他知道,一场更大的考验,正在等待着他。

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将自己伪装得更加彻底,以求在这乱世中,觅得一线生机。

03 节:宴无好宴,弦上之箭

数日之后,司马昭再次设宴。

名义上是为了欢迎从蜀地归降的众位官员,实则,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场宴会的主角,仍是刘禅。

当刘禅踏入宴会大厅时,嘈杂的谈笑声瞬间低了几分。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身上。

他身着魏国赐予的华服,脸上挂着一成不变的温和笑容,仿佛对这些目光毫不在意。

宴会的气氛,起初还算融洽。

美酒佳肴,歌舞助兴。

司马昭坐在主位,不时与旁人谈笑风生,偶尔也会向刘禅敬酒,询问几句洛阳的生活是否习惯。

刘禅一一作答,言语恭谨,滴水不漏。

他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自己的表情和语气,不让任何一丝真实的感情流露出来。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宴会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

这时,司马昭却突然示意乐师奏起了一曲蜀中旧调。

悠扬的琴声响起,伴随着婉转的歌喉,唱的是一首在蜀地广为流传的民歌。

那歌声,仿佛带着巴山蜀水的湿润气息,带着故土的泥土芬芳,瞬间勾起了在场所有蜀汉旧臣的无限愁绪。

许多人不由自主地放下了酒杯,神色黯然,甚至有人眼眶泛红,低声抽泣。

他们想起了故乡的亲人,想起了曾经的辉煌,想起了如今的屈辱。

然而,唯独刘禅,他依然端坐在席间,脸上没有丝毫悲伤之色。

他只是静静地听着,偶尔还会随着曲调轻晃身体,仿佛只是在欣赏一曲普通的乐章。

司马昭的目光,在刘禅和那些垂泪的蜀汉旧臣之间来回扫视。

他的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

一曲终了,大厅内一片寂静,只剩下轻微的抽泣声。

司马昭看向刘禅,语气平淡,却又带着一丝玩味:“故主听此蜀中旧调,可有何感想啊?”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他们知道,这才是司马昭真正的试探。

刘禅的回答,将决定他,乃至所有蜀汉旧臣的命运。

刘禅不慌不忙地放下酒杯,脸上笑容不减,甚至带着一丝淡淡的满足。

他拱手道:“回大将军,此曲甚美,舞姿亦甚妙。洛阳的乐师果然技艺精湛,竟能将蜀中风情演绎得如此生动。能在此间欣赏此等歌舞,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蜀汉旧臣无不震惊。

他们难以置信地看向刘禅,仿佛他是疯了一般。

难道他真的忘却了故国,忘却了宗庙,忘却了父老乡亲?

司马昭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他深深地看了刘禅一眼,那眼神复杂而深邃,仿佛要将刘禅的内心彻底看穿。

他端起酒杯,轻轻一饮而尽,没有再追问什么。

宴会的气氛,因为刘禅的这番话,变得更加诡异。

看似化解了危机,却也让刘禅在旧臣心中,留下了更深的“昏庸”印象。

刘禅知道,他成功地通过了第一次试探。

但他也知道,司马昭的疑心并未完全消除。

04 节:故土之思,明月入怀

宴会结束后,刘禅回到安乐公府,立即屏退了所有侍从。

他坐在案前,久久未语。

夜色深沉,月光透过窗棂,洒落在书房的地板上。

郤正悄然走了进来,看着刘禅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

“主公,今日宴上之言……”郤正欲言又止。

刘禅转过身,脸上已没有了在宴会上的那份从容。

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疲惫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悲伤。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刘禅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沙哑,“我表现得,很像一个不思故国的亡国之君,是吗?”

郤正沉默片刻,最终还是躬身道:“主公此举,虽能暂时打消司马昭的疑虑,但恐在旧臣心中……”

“无妨。”刘禅打断了郤正的话,他走到窗边,望着天上的明月,“我已是亡国之君,又何必在意那些虚名?只要能保全我们这些人的性命,保全蜀汉的血脉,哪怕背负千古骂名,我也甘愿。”

他抬头望向明月,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你可知,当我听到那蜀中旧调时,心中是何等滋味?那歌声,仿佛带着父皇的英姿,带着丞相的教诲,带着二弟三弟的豪情,带着姜维的忠勇……所有的一切,都浮现在眼前。”

刘禅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但很快就被他强行压制下去。

“我怎会不思念故土?我怎会不思念那些为了蜀汉流血牺牲的将士?我怎会不思念那些在战火中挣扎的百姓?只是……不能表现出来。”

他转过身,看向郤正,眼神中充满了无奈与决绝。

“司马昭想要看到的,就是一个彻底放弃抵抗,沉迷享乐的刘禅。只有这样,他才会对我放下戒心。否则,他绝不会容忍一个可能成为号召的旗帜,一个可能引发动乱的隐患。”

郤正听着刘禅的话,心中既是震惊,又是钦佩。

他从未想过,这位平日里看似有些“愚钝”的君主,竟有如此深沉的谋略与隐忍。

“主公深谋远虑,微臣佩服。”郤正由衷地说道,“只是,司马昭绝不会仅凭一次试探就完全相信。他生性多疑,后续的考验,恐怕会更加严峻。”

刘禅点点头,眉宇间再次凝重起来。

“我明白。他一定会再次试探我,甚至会想出更狠毒的法子。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敲门声。

侍从禀报,司马昭派人送来了蜀地特产,并附言:“不知故主可还习惯洛阳风物?”

刘禅与郤正对视一眼,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同的警惕。

这看似关怀的举动,实则是一场更深层的试探。

司马昭显然并未完全相信刘禅的“乐不思蜀”,他想看看,在故乡的物品面前,刘禅是否还能保持那份“超然”。

刘禅接过侍从递来的礼单,上面列着几样常见的蜀地风物,有茶叶、丝绸,甚至还有几坛蜀中特有的美酒。

他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苦笑。

“告诉司马大将军,”刘禅对侍从说道,“就说安乐公十分感谢大将军的盛情。洛阳风物极好,这些故乡之物,也只是偶尔添些新意罢了。”

侍从领命而去。

刘禅看着桌上的礼单,眼神深邃。

他知道,司马昭的下一步棋,很快就会落下。

而他,也必须准备好,迎接那场决定生死的博弈。

05 节:闻乐起舞,一语惊人

又过了些时日,司马昭再次设宴款待刘禅。

这一次,他特意安排了一场更为“特别”的表演。

当刘禅和众蜀汉旧臣入席时,宴会厅中央已备好了乐器与舞姬。

司马昭笑容满面地对刘禅说:“故主,听闻您对蜀中歌舞情有独钟,今日特意为您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这些舞姬,皆是从蜀地精挑细选而来,她们的舞姿与歌喉,定能让故主一饱耳福。”

刘禅心中一凛。

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乐声响起,比上次更加纯正,更加浓郁。

舞姬们身着蜀地特有的服饰,身姿曼妙,舞动着熟悉的巴蜀风情。

歌声更是婉转悠扬,唱的是故乡的山川河流,唱的是故乡的风土人情。

这一次,所有蜀汉旧臣都再也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

许多人伏案痛哭,泪水打湿了衣襟。

他们想起了曾经的家园,想起了逝去的亲人,想起了那段无法挽回的岁月。

整个宴会厅,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悲伤与哀愁。

然而,刘禅却依旧面带笑容。

他甚至比上次更加投入,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摇晃,眼中闪烁着兴味盎然的光芒。

他举起酒杯,对司马昭示意,仿佛在赞赏这场精彩的表演。

司马昭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一刻不离地盯着刘禅。

他想要从刘禅的脸上,哪怕是最细微的表情变化中,捕捉到一丝破绽。

一曲终了,宴会厅再次陷入死寂。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司马昭的发问,也等待着刘禅的回答。

司马昭收回目光,看向刘禅,语气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平静,平静得令人心悸:“故主在此间,可还思念蜀中?”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再无任何遮掩。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刘禅的身上。

刘禅放下酒杯,脸上笑容不减,甚至带着一丝孩童般的纯真。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此间乐,不思蜀也!”

此言一出,犹如一道惊雷,在宴会厅内炸响。

所有蜀汉旧臣都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和深深的绝望。

他们本以为,刘禅即便再如何伪装,面对如此真挚的故国歌舞,也会流露出哪怕一丝的悲伤。

然而,他竟如此彻底地否认了对故国的思念!

司马昭的眼神复杂,似笑非笑,似有所悟,又似仍有疑虑。

他看着刘禅,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

他轻声说道:“哦?是吗……那,再为故主安排一场特别的‘思蜀’之宴如何?”

06

宴会结束后,刘禅回到府中,立即屏退左右。

他脸上那温和的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疲惫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痛苦。

他径直走向书房,背影显得有些佝偻。

郤正早已等候在书房,见刘禅进来,连忙上前行礼。

他看着刘禅憔悴的面容,心中五味杂陈。

“主公……”郤正欲言又止。

刘禅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言。

他坐到案前,揉了揉眉心,长长地叹了口气。

“今日之举,定是让不少旧臣寒心了。”刘禅的声音低沉而沙哑。

郤正沉默片刻,终是开口道:“主公此举,实乃用心良苦,微臣明白。只是,旁人恐怕难以理解。”

刘禅苦笑一声,道:“理解与否,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司马昭如何看待。”他抬起头,眼神中闪烁着清明与智慧,与平日里“乐不思蜀”的形象判若两人。

“司马昭此人,生性多疑。他表面上宽厚待我,实则步步试探,从未放松警惕。若我今日表现出丝毫对故国的眷恋,哪怕只是一滴眼泪,都可能被他视为复国之心的证据。”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道:“他之所以安排蜀中歌舞,便是要看我是否会有真情流露。若我表现出悲伤,他便会认定我心系故土,仍有威胁。即便不立即杀我,也定会严加防范,甚至将我囚禁终生。而若我表现得无动于衷,他则会认为我是一个真正的庸碌之辈,胸无大志,只会享乐,对我便会彻底放下戒心。”

“所以,主公才出此下策,以求自保?”郤正恍然大悟。

“正是如此。”刘禅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为了活命,为了保全我们这些人的性命,为了给蜀汉的血脉留下延续的可能,我别无选择。‘乐不思蜀’,并非我内心所想,而是我为自己,为所有蜀汉遗民,筑起的一道保护墙。只有让司马昭认为我是一个无害的蠢材,我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才能真正地活下去。”

郤正听完刘禅的解释,心中震撼不已。

他从未想过,这位在他眼中曾被视为平庸的君主,竟有如此深沉的城府和洞察力。

他不仅看穿了司马昭的试探,更以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姿态,化解了危机。

“主公深谋远虑,微臣佩服至极。”郤正躬身行礼,语气中充满了敬意,“只是,司马昭绝非等闲之辈。他今日那句‘再为故主安排一场特别的“思蜀”之宴’,恐怕并非玩笑。他定会再次试探,以验证主公是否真如表面那般愚钝。”

刘禅点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赏。

“你所言甚是。他不会仅凭一次表演就完全相信。他会想方设法,让我露出破绽。”

“那主公打算如何应对?”郤正担忧地问道。

刘禅沉思片刻,随即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既然要看我‘思蜀’,那我就给他看一场‘思蜀’。一场感天动地,让所有人都相信的‘思蜀’。”

郤正闻言,心中一动。

“主公的意思是……”

“没错。”刘禅看向郤正,语气坚定,“他想看我哭,那我就哭给他看。哭得比任何人都真切,比任何人都悲痛。哭得让他彻底相信,我刘禅,就是一个连思念故国都要人教,毫无主见的蠢材!”

郤正闻言,心中顿时明白了刘禅的计策。

这是一种极致的反向操作,以假乱真,以弱示强。

“主公英明!”郤正激动地说道,“若能做到这一点,司马昭定会彻底放下戒心。微臣有一计,或可助主公一臂之力。”

刘禅示意郤正继续。

“主公下次面见司马昭时,若再被问及思蜀之事,便可不必强忍。您可故作悲痛,泪流满面,然后言语哽咽,说出一番‘远在异乡,思念故国,思念先帝,思念臣民,痛彻心扉’的话语。这番话,微臣可为主公拟定,务必字字句句,都饱含真情,让人闻之落泪。如此一来,司马昭定会认为主公是被人点拨,才知思念故国,反而更会认定主公的愚钝。”

刘禅听完,眼中闪烁着光芒。

“此计甚妙!既能打消司马昭的疑虑,又能将我的‘愚钝’坐实,可谓一石二鸟。”

然而,随即,刘禅的脸上又浮现出一丝痛苦。

他想起自己的父皇刘备,想起丞相诸葛亮,想起那些为了蜀汉鞠躬尽瘁的忠臣。

为了活命,他要扮演一个连思念故国都要人教的蠢材,这份屈辱,这份悲凉,又有谁能体会?

他的内心深处,对蜀汉的眷恋从未消减,只是被层层伪装掩盖。

他知道,这是一种比死亡更痛苦的生存方式。

但他必须这么做。

“那就劳烦你了,郤正。”刘禅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为我,也为蜀汉的未来,拟定那份‘思蜀’之词吧。”

与此同时,在司马昭的府中。

他坐在书房内,面前的烛火摇曳。

一名心腹幕僚正向他汇报着刘禅在宴会上的表现。

“大将军,那刘禅当真如此?”幕僚脸上带着疑惑,“他竟能对故国歌舞毫无波澜,甚至言称‘此间乐,不思蜀也’?”

司马昭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是啊,他当真如此。但你以为,他果真如此吗?”

幕僚一愣,不解地看向司马昭。

“哼,刘禅虽不如其父刘备英明,但也绝非真正的蠢材。”司马昭冷哼一声,“他能坐稳皇位四十余年,岂是等闲之辈?今日之举,不过是他的自保之计罢了。他知道我忌惮他,便故意装出这副模样,以求消除我的戒心。”

“那大将军的意思是……”

“他的演技,还不够炉火纯青。”司马昭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他以为装傻就能瞒过我?没那么容易。他越是表现得无动于衷,我便越是怀疑。一个人,如何能真正割舍对故土的思念?除非他根本没有心。”

司马昭拿起案上的一枚玉佩,轻轻摩挲着。

“我倒是好奇,当他真正被逼到绝境时,会露出怎样的真面目。”

他看向幕僚,眼中闪烁着寒光。

“传令下去,三日后,再次设宴。这一次,我要亲自再次提起蜀国,并且,我要观察他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我要看看,他的‘乐不思蜀’,究竟能撑到何时!”

幕僚心中一凛,他知道,司马昭这是要彻底验证刘禅的“忠诚”了。

刘禅和郤正,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而司马昭,也布下了他的第二道陷阱。

一场无声的博弈,即将再次上演。

07 节:二度试探,泪洒当场

三日后,司马昭再次设宴。

这一次,宴会的气氛比上次更加凝重,也更加诡异。

所有人都知道,司马昭要再次试探刘禅,而刘禅的回应,将直接决定他的生死。

宴会上,歌舞依旧,美酒依旧。

但没有人能真正放松下来。

司马昭的目光,始终若有若无地落在刘禅身上,仿佛一道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他。

刘禅端坐在席间,面上虽然挂着笑容,但内心却像惊涛骇浪般翻涌。

他知道,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表演。

酒过三巡,司马昭终于开口了。

他放下酒杯,看向刘禅,语气看似随意,实则暗藏锋芒:“故主,前日你言‘此间乐,不思蜀也’,此话当真?”

此言一出,整个宴会厅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等待着刘禅的回答。

刘禅的脸色骤然一变。

他先是故作茫然,随即眼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悲伤。

他的嘴唇微微颤抖,仿佛想要说些什么,却又哽咽难言。

紧接着,他的眼眶迅速泛红,大颗大颗的泪珠夺眶而出,顺着脸颊滚落下来。

他猛地用衣袖掩面,发出低低的啜泣声。

“大将军……此话……此话实乃……无心之言啊!”刘禅的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断断续续,充满了悔恨和悲痛,“昔日听闻蜀中歌舞,一时……一时竟忘了形,口不择言。如今细思,实乃……实乃罪该万死!”

他放下衣袖,满脸泪痕,悲痛欲绝地看向司马昭,声音嘶哑而颤抖:“微臣……微臣怎会不思念蜀中?那里有微臣的父皇、母后,有微臣的列祖列宗,有微臣的妻子儿女,有微臣的臣民百姓啊!”

“微臣夜夜梦回锦官城,梦见父皇的教诲,梦见丞相的音容笑貌。每每醒来,却是身处异乡,孑然一身,心中痛彻心扉,悔不当初!恨不能以死谢罪,以报先帝厚恩,以慰蜀中父老乡亲!”

刘禅的表演入木三分,感情真挚,仿佛真的悲伤到了极点。

他的泪水并非干嚎,而是源源不断地涌出,将他本就有些圆润的脸庞,哭得通红。

那份深沉的悔恨和对故国的思念,似乎从他的每一个字眼,从他的每一个表情中溢出,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在场的一些蜀汉旧臣,原本对刘禅心生不满,此刻见他哭得如此真切,也不禁动容,甚至有人跟着一起垂泪。

他们以为,刘禅是终于被故国之情所唤醒,不再伪装。

司马昭看着刘禅痛哭流涕的样子,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端起酒杯,轻轻一饮而尽,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他的脸上,没有了之前的玩味和审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平静。

--

08 节:疑虑尽消,天子门生

刘禅的第二次表演,彻底打消了司马昭的疑虑。

当刘禅哭得几近昏厥,被侍从扶下去休息后,司马昭才缓缓开口。

“看来,这刘禅果真只是个愚钝之人。”司马昭对身旁的幕僚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轻蔑,却也夹杂着一丝满意,“连思念故国,都要旁人点拨,方才醒悟。若非那郤正私下教导,他恐怕至今还沉浸在‘乐不思蜀’的幻境之中。”

幕僚闻言,连忙附和道:“大将军英明。此子胸无大志,贪图享乐,连亡国之痛都要人提醒,实难成大事。对大魏而言,已无任何威胁。”

司马昭点点头,心中彻底放松下来。

他认为刘禅的两次表现,形成了完美的对比。

第一次的“乐不思蜀”,是他愚钝的自然反应;第二次的“泣答思蜀”,则是他被人点拨后,才勉强作出的表演。

这恰恰证明了刘禅的无能和无害。

他不再将刘禅视为潜在的威胁,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彰显大魏宽仁的活招牌。

自此之后,司马昭对刘禅的态度变得更加宽容。

他将刘禅封为安乐公,食邑万户,待遇优厚,且不再严密监视。

刘禅可以在洛阳自由活动,甚至可以与旧臣来往,只要不涉及政治,不触及敏感话题。

回到安乐公府,刘禅的脸上,那份悲伤与悔恨瞬间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如释重负的轻松,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悲哀。

郤正上前,眼中充满了敬意。

“主公此举,着实是妙计。司马昭已然相信,您是真愚钝了。”

刘禅苦笑一声,道:“是啊,他相信了。为此,我付出的代价,便是要永远背负这‘愚钝’之名。”他走到窗边,望着洛阳城外连绵的山峦,那里已不再是蜀中的景象。

“今日我之所以能哭得如此真切,并非全靠演技。”刘禅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低沉,“当我哭着说出思念父皇、思念故国时,那些话语,并非全是虚假。我的心,是真的在痛。只是这份痛,被我用来作为表演的燃料罢了。”

他转过身,看向郤正,眼神中充满了无奈。

“郤正啊,你可知,为了活命,为了保全一丝希望,一个君主,可以做到何等程度?我可以假装愚钝,可以假装不思故国,甚至可以假装毫不在乎我的子民。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伪装。”

“我的内心,从未有一刻忘记蜀汉。那是我父皇的心血,是我丞相的智慧,是我与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家园。如今,我却要亲手埋葬它,甚至还要假装毫不在意,只为求得一线生机。”

刘禅的声音中充满了悲哀与自嘲。

“司马昭以为我愚钝,却不知,我的这份‘愚钝’,才是最深沉的智慧。他以为我失去了心,却不知,我的心,早已被故国的山河染透,只是被我用厚厚的伪装包裹起来,不让他人窥视。”

郤正听着刘禅的话,心中百感交集。

他知道,刘禅所承受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屈辱。

这份隐忍,这份伪装,绝非等闲之辈所能做到。

“主公能忍常人不能忍之辱,方能享常人不能享之寿。”郤正低声说道,“然,此生亦是困于笼中之鸟。”

刘禅闻言,苦涩一笑。

“笼中之鸟,也好过化为灰烬。至少,我还能活着,还能看到这世间。只要活着,便有希望。只要活着,蜀汉的血脉便不会断绝。”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起来。

“从今往后,我便是这洛阳城中,那个真正的安乐公,那个‘乐不思蜀’的刘阿斗。我的使命,便是活下去,安静地活下去,直到寿终正寝。唯有如此,才是我对蜀汉,对先帝,对那些逝去的忠魂,最后的交代。”

在司马昭的眼中,刘禅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天子门生”,一个被他彻底驯服的亡国之君。

他再也没有任何威胁,他只是一个被豢养起来的“吉祥物”,用来彰显大魏的仁德。

而刘禅,却以他独特的方式,在这乱世中,为自己,为蜀汉,赢得了另一场“胜利”。

09 节:安乐公府,隐忍余生

成为安乐公后的刘禅,在洛阳的生活确实变得更加自由,也更加平静。

他不再被严密监视,可以随意出入府邸,甚至可以与一些旧友和魏晋名士交往。

但他始终谨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从未逾越雷池一步。

他每日里,或饮酒作乐,或与人下棋,或游览洛阳风光。

每当有人问及蜀中旧事,他总是笑而不语,或是故作糊涂,将话题巧妙地引开。

他将“乐不思蜀”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骨子里,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许多人都认为,刘禅是真正的昏庸无能,是真正的乐不思蜀。

他们嘲笑他,轻视他,却从没有人真正看穿他内心的波澜。

只有郤正,以及少数几个心腹旧臣,知道刘禅的真正面目。

他们在私下里,会与刘禅交流一些时局,但刘禅总是表现得兴趣缺缺,偶尔还会打着哈欠,表示听不懂。

只有在极度私密,且确认没有任何眼线的情况下,他才会偶尔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对父皇的敬仰,对丞相的追忆。

在安乐公府的深处,有一间秘密书房。

每当夜深人静,刘禅便会来到这里。

书房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一些简单的竹简和书籍。

他会在烛光下,默默地翻阅着记载着蜀汉历史的卷宗,回忆着那些曾经的峥嵘岁月。

他会想起先帝刘备白手起家,三顾茅庐,建立蜀汉的艰辛;会想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会想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的英勇。

每每此时,他都会泪湿衣襟,内心深藏的悲伤与思念,也只有在这无人之境,才能得以宣泄。

他深知,他所扮演的这个“安乐公”,是为了让司马昭放心,是为了让大魏朝廷不再将他视为威胁。

只有这样,他才能安稳地度过余生,才能让跟随他的旧臣得到善待,才能让蜀汉的血脉得以延续。

他看着自己的儿孙们在洛阳城中成长,学习魏晋的文化,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

他知道,这是他用自己的隐忍和伪装换来的。

虽然蜀汉已灭,但他至少为后代,争取了一个相对安稳的未来。

岁月如梭,转眼间,刘禅已在洛阳度过了十余年。

司马昭早已去世,他的儿子司马炎篡魏建晋,建立了西晋王朝。

刘禅的身份,也从魏国的安乐公,变成了晋朝的安乐公。

晋武帝司马炎对刘禅的态度,与他父亲司马昭如出一辙。

他们都认为刘禅是个“纯粹”的亡国之君,对他毫无戒心。

刘禅继续扮演着他的角色,直至终老。

在世人眼中,他刘禅,不过是个碌碌无为的亡国之君,一个“乐不思蜀”的昏庸之主。

他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司马家族的仁德与智慧。

多年以后,当司马昭的后人回忆起这位安乐公时,也只道他是个“平庸无能”之人,却不知他曾以一场精湛的“表演”,保全了自己,也为故国保留了一丝尊严的火种。

10 节:历史评说,智愚之间

公元271年,刘禅在洛阳安乐公府寿终正寝,享年六十四岁。

他的一生,跨越了蜀汉的建立、兴盛、衰落和灭亡,最终在异乡结束。

史官为他盖棺定论,多以“庸弱”、“昏聩”形容。

而“乐不思蜀”的典故,更是成了他身上最醒目的标签,流传千古,成为后世嘲笑亡国之君的经典案例。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表象复杂得多。

刘禅真的愚钝吗?

他真的不思念故国吗?

从他登基伊始,便面临着内忧外患。

诸葛亮去世后,他依靠蒋琬、费祎等贤臣,稳定朝政,延续了蜀汉国祚数十年。

在姜维北伐失利,国力日渐衰竭之时,他最终选择开城投降,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

这并非一个纯粹的蠢材所能做出的决定。

而在洛阳的“乐不思蜀”表演,更是将他的智慧与隐忍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深刻洞察了司马昭多疑的性格,明白任何一丝对故国的眷恋,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他选择用最彻底的伪装,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毫无威胁的庸碌之辈,从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为跟随他的旧臣,以及蜀汉的后代,争取到了难得的安宁。

东晋史家孙盛在《异同杂语》中记载了刘禅与郤正的对话,正是这篇笔记,揭示了“乐不思蜀”背后的真相。

刘禅对郤正说:“彼(司马昭)若复问,汝便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回首望之,心常在汉。’”这清晰地表明,刘禅的“思蜀”是被人教导的,他的“乐不思蜀”更是刻意的伪装。

这并不是愚蠢,而是一种极致的生存智慧。

在乱世之中,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

刘禅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情感。

他只是选择了最适合他的生存方式。

他放弃了作为皇帝的尊严,放弃了作为亡国之君的悲壮,选择了一条最屈辱,却也最安全的道路。

他以“愚钝”为铠甲,以“享乐”为伪装,成功地避开了司马氏的屠刀,寿终正寝。

相比那些在乱世中英年早逝的英雄豪杰,他活得更久,更安稳。

千百年后,当人们再谈起刘禅,或许会继续嘲笑他的“乐不思蜀”。

但透过那句表象,我们是否能看到一位亡国之君深藏的隐忍与智慧?

他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故国的最后守护——那就是活下去,让希望的火种不至于彻底熄灭。

他的一生,是对“大智若愚”最好的诠释。

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刘禅用他独特而又充满争议的方式,书写了自己的历史篇章。

他的故事,让人深思:在绝境之中,究竟是奋起反抗,还是隐忍求生,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勇敢与智慧?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爱电竞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