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社交媒体上敢直言“不知道什么时候欧洲会陷入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是咋回事呢?她这么说,肯定有她背后的考虑,也反映出当前局势的紧张程度。毕竟,欧洲局势升温,各种冲突和对立,确实让人觉得危机四伏,所以她用这种直白的话表达了对现状的担忧和警示,气氛变得更紧张了。
你瞧啊,副总统万斯说,“‘战斧’导弹交付乌克兰这事,最终由特朗普总统拍板定了”,这消息一出来,波兰才赶紧把“爱国者”防空系统给加快部署了。毕竟,这事关地区安全,可不能掉以轻心,看到美国如此动作,波兰当然得赶紧行动,确保自己的防空体系完善些,免得出啥意外。
这次关于那枚巡航导弹的斗争,早就不是单纯的军购那么简单了,实际上是一场涉及美、俄、欧、乌四方利益纠缠的大策略较量。
特朗普手上的“战斧”武器,现在正被三大现实因素紧紧牵制住了。
从美国内部来看,帮乌的“花费”与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的局势,成了第一道难题。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已经超过720亿美元,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40%的美国选民支持继续提供如此大规模的援助。
这就意味着,要是特朗普真打算直接批准“战斧”武器的售卖,恐怕会遭遇国内财政方面的压力加上民意的反弹,两头都不好受。
更关键的是,随着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他需要维持 “交易大师” 的人设:
既不能让乌克兰战场“崩盘”看着像美方无能,又不想付出太多代价,于是,“让欧洲出钱”的想法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从西方盟友的角度看,欧洲的“出钱和承担风险”这事儿,就变成了另一层变数。
表面上,欧洲国家愿意为“战斧”掏腰包,主要是为了帮乌克兰牵制俄罗斯;可实际上,欧洲却陷入了“出钱又提心吊胆”的尴尬境地。
匈牙利等国家担心“帮乌克兰会不会折了自己的命”,而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则坚持“对乌克兰得硬一点”。
这些分歧让欧洲在“战斧”武器出售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特朗普的决策节奏。
乌克兰在战场上的败绩,成为推动特朗普做出决定的第三个主要因素。
俄罗斯国防部9月的战报里说,一星期内他们击落了24枚乌军的导弹,还有5枚“海马斯”火箭弹,以及超过1700架无人机。可以看出,在正面战场上,乌军几乎难以突破俄军的防线。
在这种情形下,泽连斯基趁联合国大会期间,特意和特朗普安排了个闭门会面,主要目标就是强调,希望能获得“战斧”导弹,用来袭击俄国本土。
乌方觉得,只有具备覆盖2400公里的“战斧”导弹,才能让俄国的后方弹药库和铁路枢纽瘫痪,为乌军赢得一些喘息的机会。
根据俄方的描述,为了让特朗普松口,乌克兰甚至暗中推动 “无人机恐慌”:
扎哈罗娃引用匈牙利记者的调查说,从九月开始,波兰之类国家经常报道“无人机闯入事件”,而乌克兰的安排就是——
他们会重新修好之前被击落的俄罗斯无人机,然后让这些无人机再次飞入欧洲地区,把所有责任推到俄罗斯身上。
扎哈罗娃还强调,这个方案的主要推手,很可能是北约里那些“鹰派”势力,一旦局势失控,欧洲就差不多要迈入“第三次世界大战”了。
当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战斧导弹早就不仅仅是一种武器了,已经变成了美俄高层角力的关键筹码。
特朗普心里清楚得很,把“战斧”导弹当作跟普京谈判的“敲门砖”,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佩斯科夫之前就暗示过,他觉得普京愿意在莫斯科跟特朗普见面,毕竟,美俄之间的战略沟通和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都得找个“破局点”。
“战斧”这事是否获批,实际上就是特朗普手里的一个关键筹码。
他可以用“暂缓对乌军售”作为条件,换取俄方在核军控问题上的让步,也能用“同意交付”来施压普京回到谈判桌上,这种“模糊策略”最符合美国的利益。
俄方的反应,也同样展现出了不少策略上的聪明伎俩。
扎哈罗娃大张旗鼓地发出“三战警告”,表面上看像是硬碰硬的威慑,其实是在向欧洲表达一种隐隐的不安。
点名“基辅嫁祸风险”,让欧洲国家对“战斧”军售开始打起退堂鼓,也间接对特朗普施加了压力。
俄罗斯大使指出,“击落俄机就是宣战”,这实际上是在划定一条战略底线,防止美方产生误会。
普京提到“愿会晤”,这表现出一种理性交流的态度,和特朗普的“交易思维”形成了一种呼应。
在刚硬和柔和之间,俄方既没有退让,又给了谈判一些空间,实际上是在和特朗普打“战斧”式的交易。
这场较量的结果,很可能不会是“马上同意”或者“完全拒绝”,而更像是特朗普玩“拖延战术”。
他可能会先点头同意欧洲开始“战斧”的采购流程,可是不会马上签完最后的交付文件,一边留意俄方的动作,一边等着找个合适的机会和美俄见面。
对特朗普来说,“战斧”的意义不在于是不是交给乌克兰,而是在于能不能借此换取美俄之间的战略平衡。
既不让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场上彻底取胜,也不让局势升级到跟北约正面交锋,还得为自己中期选举积点“外交成绩单”。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