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的地位有多高?他是国共两党的双料元老,开国大典的主持人

2025-07-11 13:52 152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1945年3月,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灯火通明。毛泽东、朱德与党政军高层齐聚一堂,为一位虚龄六十的“革命老战士”贺寿。毛泽东称他“自辛亥以来……总是站在革命的最前线”。

这位被中共领袖集体致敬的人物,正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一位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历史”。他的身影从同盟会的秘密集会闪到天安门城楼的开国大典,手中既握过孙中山签署的委任状,也展过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革命起点:两个政党的“双料元老”

1905年东京赤坂区,19岁的林伯渠在孙中山激昂的演说中宣誓加入同盟会。作为黄兴、宋教仁亲自介绍入会的元老,他奉命潜入东北联络绿林武装,在冰天雪地中播下反清火种。辛亥革命后,面对袁世凯窃国,他再度流亡日本。彼时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按手印效忠,众人犹豫之际,林伯渠第一个按下指印。

1920年,已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的林伯渠,在李大钊寄来的书信中接触马克思主义。次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他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共最早五十余名党员之一。这一特殊身份,让他成为国共首次合作的“穿线人”:1922年,他安排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见孙中山;次年促成《孙文越飞宣言》,推动联俄联共。国民党“一大”时,他力排众议,将毛泽东补入湖南代表名单,使时年30岁的毛泽东当选候补中央委员。

危局担当:从苏区“钱袋”到长征“粮仓”

1933年中央苏区陷入绝境。国民党经济封锁导致盐价暴涨,“米用箩挑,盐用纸包”。林伯渠临危受命任国民经济部长,三招破局:发动群众熬硝盐,用旧墙土滤煮替代食盐;严控金融,禁“白票”流通,扩大苏区货币信用;削减机关开支,连自己每餐仅二两米饭,因缺盐屡次晕坠马背。毛泽东感慨:“若同志皆如林老,何惧艰险!”

长征途中,年近五十的林伯渠肩挑总供给部部长重担。过草地前,他亲率征粮队调查地主与农民界限:对地主没收存粮,对农民坚持银元交易。士兵见他眼镜拴绳挂颈、手执账本立于风雪中,笑称“移动粮仓”。1935年撤离瑞金前夜,他留诗赠别战友何叔衡:“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未料此别竟成永诀。

统战典范:“三三制”中的政治智慧

主政陕甘宁边区时,林伯渠面临新考题:如何将党的“三三制”(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1/3)从理论落为实践?1941年选举后,边区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超额,徐特立主动退出,由民主人士白文焕递补;得知县级政权党员比例过高,他紧急发文:“超额者须辞职,由非党议员补缺!”

副主席李鼎铭起初形同“摆设”,议事时总答“俺没意见”。林伯渠察觉后立四条铁规:厅处定期向党外副主席汇报;政务会前须获其签字同意;文件必经副署;党员须主动谈心。某次减租会议上李鼎铭抵触政策,林伯渠不施压,反请毛泽东出面沟通。最终李鼎铭心悦诚服,甚至公开驳斥国民党“副主席被撤职”谣言。陕北士绅李丹生感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若非共产党真心民主,纵斩我头亦不来!”

开国基石:天安门上的历史定格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林伯渠走上天安门城楼,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身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开始!”——这声宣告,是他63岁日夜筹备政协会议的缩影。此前他奔波东北接回李济深等民主人士,审核千余文件,日记页角印着“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的自勉。

为何主持大典的必须是他?论资历,他既是同盟会元老又是中共创党党员;论贡献,他奠定边区经济根基、贯通两次国共合作;论象征,他身体力行“三三制”,代表新中国统一战线内核。1956年中共八大,他的得票数仅次于毛泽东、刘少奇,恰是全党对其历史地位的无声认证。

1960年病逝前,林伯渠床头日记仍写着四行戒律:“遵守党章党纪;戒骄戒满;接受监督;加强马列教育”。这位七十四载革命者,终以一生践行了青年时在湖南财政厅长任上的誓言——拒收贿赂、遣散姨太、离任时反补足财库亏空。彼时官场讥他“怪人”,历史却铭刻了这份“怪”背后的纯粹。

参考资料:

《林伯渠传》(红旗出版社)《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人民出版社)《开国大典实录》(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史》(江西人民出版社)《林伯渠日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回忆林伯渠同志》(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爱电竞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