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这个新潮词,最近被快递行业玩出了新花样,大家有没有发现快递费蹭蹭涨,包邮已经快成奢侈品了?本来以为“反内卷”是给大家谋福利,没想到结果是我下单的商品先贵一步,服务还原地踏步,真有点“炒冷饭”的既视感。诶,有谁能说得清,这到底是反了个什么卷,怎么感觉还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套路?大家都不傻,明面上是行业偷偷在涨价,背地里恐怕还在比拼谁能在不服务的基础上多收点钱。
那问题就来了,怎么“反内卷”变成了单纯的涨价秀?真的是快递一贵百业跟着贵?还是这只是个表面现象,更深层的逻辑还在暗中涌动?
搞清楚快递这十多年的“卷史”,其实挺魔幻。
一开始大家好欢,民营快递合法化,电商从地面飞到云端,“双11”一来各种包裹像洪水一样扑过来,可怜快递员背后汗流浃背还得和同行打价格战,能不能活下去全指望“8毛发全国”。大家都来凑这热闹,结果越抢越没劲,越干越赔钱,服务质量一降再降,最后全行业在泥潭里一起打滚,谁也没捞到好处。有老板想尝试涨价,结果一做起来,客户流失比跑单还快,涨价的小动作分分钟被卷回低价泥潭。
前段时间,国家一拍板“反内卷要落实”,快递涨价潮又杀回来了。有人说,终于要结束你死我活的价格屠杀。但是细琢磨,快递商家就算涨价了,电商平台心里也打鼓:订单发出去多一毛钱,薄利生意咋办?最后谁买单,是不是又要请出消费者大军,大家小心翼翼比价买单?商家选择困难,压力一边是盈利,一边是市场,真是吃了黄连也不敢叫苦。
这里最大的雷,就是“只涨价,服务不涨”。谁愿意明着多掏钱,结果还是一样慢的快递,一样迷路的包裹?如果只是单方面要消费者多花钱,等监管风头过去,价格战说不定又得从地底爬出来,卷得大家晕头转向。今天喊涨价,明天拼团降价,谁能算明白这笔仗?
这就像小时候家里分糖吃,最开始大家齐心协力,后来糖越来越少,为了多喝两口糖水,大家一起缩水、拼命省,最后糖水变成白开水,还都没落着甜头。
快递底价涨了,商家发货成本顺势就跟着涨了点。可是,你去看,涨价幅度虽小,一个月算下来,多花的钱也真不是闹着玩的。对于靠走量的商家来说,每天多支出一毛一分,积少成多,一个月就能拍出一个小目标,要是同样一个产品还得保持价格竞争力,怎么算都开始焦虑了。
快递企业想涨价,商家想省钱,消费者当然还是有话要说。我工资没有涨,服务没涨,快递涨价凭什么?这个灵魂三问,看得出大家现在已经不是只关心钱包,更多是在意公平感和获得感。大家都想问一句,咱的快递价格变高了,能不能把服务也带动一下?别让全民一起为行业改革埋单,到头来享受的还是“慢递”“失联件”。
快递行业这场价格战争,其实就是整个经济大环境的一个缩影。
快递价格一升一降,说到底是供需平衡在扯皮。商家盼着多卖点,快递盼着多赚点,消费者盼着每单都能快又好,可大家都得在现实里做选择。全国范围内,哪里不缺竞争的领域?钢铁、水泥、光伏那些行业,早就被内卷到地心了。开头为抢市场,后来为抢口袋,最后只剩互相消耗。地产行业调整以后,产能过剩伴着需求疲软,企业只能更激烈地在有限池子里拼红眼,价格战白热化,搞到最后根本没有赢家。
地方招商引资也是一场大戏。你建新产业,我造新工厂,看上去很热闹,其实很可能就变成重复建设大PK,大家各自玩着政策洼地,结果拉高了产能过剩,产业里恶性竞争反而更严重了。有时候类似新能源、光伏这种行业,看着天天有新玩家加入,实际上背后全是地方政府给政策、催生产,最后卷到大家都觉得累。
所有这些行业乱象,都脱不开内卷的魔咒。中央一连串发话,不仅要反内卷,还得整治乱竞争。毕竟内卷可不止低价血拼一句话那么简单,背后的产业结构、资源流动、市场规则,才是病根。
那说到这儿,大家或多或少明白点,就是“反内卷”不能只是一个表面动作。涨价这个药吃了,未必治得了市场的所有病。啥才是真反内卷?如果你只是简单涨涨价,却没动服务、没改创新,那么所有人都是被动买单。大家只是被卖方市场拿来做借口,光说价格上调不提服务提升,这心里头难免嘀咕你是不是纯割韭菜。
咱们仔细想想,“内卷”这词最早是学术界玩出来,后来扩展到职场、生活,现在再到行业竞争。大家能意识到它的危害,也都认同有反内卷的刚需,可一到实操阶段就五花八门,谁都怕变成“反内卷太用力,结果还是搬砖头砸自己的脚”。
其实关键是,大家得认清内卷竞争的本质,搞明白行业到底是哪方面“过剩”,是不是有盲目跟风、资源错配。不然就等于病还没确诊,就开始猛吃药,可能问题没解决,新病又出来了。判断行业是不是“卷”,有那么几个维度,像产能利用率、毛利率、管理费用什么的,政策也是要按着法律来走,不能随便一刀切。
最怕的,是只涨价,却没让大家感受到什么变化。
大家看媒体报道,往往都是“谁谁快递涨价,反内卷见效”这样简单的逻辑,宣传给你留下印象,反内卷等于涨价,可是收益到底用到哪去了?是不是还能变成服务创新?这才是最值得细品的地方。否则就是本来想改个老问题,结果却让大众觉得吃了哑巴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行业联合起来一块涨价,看着像统一行动,其实有点风险在里面。价格协调本来有政策支撑,但要界定成本,操作其实挺复杂,有人说这已经在法律边缘游走。反垄断的专家说,不能让行业协会当托,把涨价变成“合法垄断”,这风险不容忽视。
中央财经会议上说得很明白,治理企业低价乱战要依法依规。合理竞争依然不能失序,市场规则要坚守,不能一味用行政手段硬拗涨价,也不该让经营者在没服务提升的时候,拿反内卷当口号。归根结底,市场得让价格和服务一起联动,大家都受益才是真的反内卷。
总体说来,行业涨价不过是反内卷的一味药,不能一概而论就治百病。你想让企业有生存空间、快递员能多挣一点,消费者也愿意买单,怎么着也得搭上“服务升级”“管理创新”“公平竞争”这些组合拳。不然单靠涨价,行业有可能一阵风过了又回到原点,消费者也从不买单变成懒得吐槽。
聊到最后,你得发现:真正的反内卷,不是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更不是一味拉高价格、做表面文章。必须让市场机制发挥最大作用,企业自我驱动,创新和服务一起补位,让商家和消费者都看到实实在在的改进。这才是社会的进步,也能让“反内卷”不再变味成“反利民”。
说到底,有一条老理:价格只是一种表征,公平、效率、服务才是底色。快递涨价不是原罪,但做足服务、提升体验才是正道。
咱们不妨想一想,下次你要为那个涨了价的快递买单,会不会希望速度快一点、包裹不会消失、客服不会消失?你希望快递行业只是涨价就宣称反内卷吗——还是希望多点走心的改变呢?这事儿,咱认真聊聊。
你认同快递行业“反内卷”只靠涨价的一次性操作吗?你期待哪些现实改变?留言唠唠呗。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