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国防军的炸弹在也门首都萨那落下十个月,胡塞武装的导弹却越飞越准。 2025年8月5日,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的航班紧急迫降,一枚速度16马赫的“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突破以色列“铁穹”防空网,在机场外围炸响,这是以色列反导系统首次公开拦截失败。 而这款让以军头疼的武器,恰恰是在以军空袭的“实战陪练”下诞生的。
胡塞武装把红海变成了新武器试验场。 从2024年9月首次试射到实战部署,“巴勒斯坦-2”导弹仅用三个月,期间通过七次对以色列军事基地的袭击不断修正弹道参数。 每次空袭后,胡塞技术小组都会搜集以色列炸弹残骸,分析战机飞行路线和打击模式。
他们发现以军依赖精确制导武器,就在军事设施旁布置假目标;摸清“铁穹”雷达盲区后,立刻开发低空突防的小型无人机。 这种“边打边改”的进化速度,让西方军事专家瞠目。
以色列的空袭本想“斩断敌人之手”,却意外给对手送了份“民心大礼”。 2025年8月17日凌晨,以军炸毁萨那南郊的Heyzaz发电厂,导致首都一半居民区断电。 医院透析机停转、自来水厂瘫痪,民众排队领取应急用水。
但胡塞武装的应对让所有人意外:24小时内,他们在荷台达港的废墟旁架起临时传送带,用民用卡车替代被毁油罐车,照常卸载联合国粮食物资。 街头很快贴出海报:“以色列炸断我们的电线,却连不上我们的斗志。 ”持续八年内战让也门人疲惫不堪,如今以色列的炸弹反而给他们树立了共同的敌人。
以色列每发射一枚“箭-3”反导导弹耗资300万美元,而胡塞武装的自杀式无人机成本不到1万美元。 2025年3月某天,以军为拦截12架无人机和3枚导弹,单日弹药消耗就超1000万美元。
胡塞用这些“廉价武器”不仅瘫痪了红海航运,还迫使以色列在南部部署全天候防空系统,每日维持费用高达数百万美元。 十个月来,胡塞袭击频率从每月5次激增至20次,以色列的“高科技速胜”彻底沦为自己最不擅长的消耗战。
6月轰炸胡达伊达港,也门燃料和粮食进口的生命线,以及8月空袭萨那发电厂,以军均辩称“这些设施被用于军事”。 但现实是,胡塞控制区早在2015-2023年与沙特联军的战争中就转型分散式供电:太阳能板、家用发电机和柴油机组成为主流。
集中式电厂被炸对军事能力毫无影响,反而让胡塞武装借机展示“抗压韧性”。 空袭次日,胡塞便向以色列回敬一枚弹道导弹,实力丝毫未损。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萨那机场遇袭后直言:“攻击民用设施只会把平民推向对立面。 ”当时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距爆炸点仅数米,险些丧命。 法国、英国因人道物资通道受阻罕见表达“严重关切”,连曾敌视胡塞的沙特也呼吁“通过对话解决危机”。
本-古里安机场遇袭导致2025年二季度入境游客暴跌40%,南部城市埃拉特居民抢购应急食品,反对党在议会怒吼:“炸了十个月,换来更多导弹落在本土,这算胜利还是失败? ”
胡塞武装领导人阿卜杜勒·马利克·胡塞的电视讲话收视率飙升。 他模仿被炸身亡的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痛斥阿拉伯国家政府“可耻软弱”,嘲讽埃及与以色列的天然气协议是“悖论”,将黎巴嫩接受美国要求解除真主党武装称为“主权背叛”。
每次以色列空袭民用目标,都成为他塑造“抵抗轴心领袖”形象的免费素材。 胡塞武装从也门内战地方势力,一跃成为中东反以阵营的“明星力量”,影响力远超国界。
美国耗资10亿美元参与空袭后,美军发现胡塞雷达和通信网络被炸毁后能快速重建,武器可随时转移至西部山区。 今年5月,特朗普政府通过阿曼斡旋达成停火,但协议仅保护美国资产。
美军轰炸暂停的窗口期,胡塞武装在荷台达港高调举行海军演习,向红海沿岸部署新式武器。 以色列的报复性空袭陷入死循环:继续炸,给对手送民心;停下来,等于承认十个月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