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这样的事儿吗?一个部长级干部,听说江青要来当文化总顾问,立马就想着要退休。这事儿放在现在,估计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样的事情真实地发生了。
那个年代,想退休比登天还难
咱们先说说建国初期的干部制度。那会儿可不像现在,到点就退休,当时基本上是干到老死为止。五六十年代主动离休的干部屈指可数,大部分都是因为身体实在撑不住了才被迫休养。
像北京军区政委朱良才、南京军区政委唐亮、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郭天民这些大人物,都是因为身体原因才离开岗位的。就算这样,组织上也不愿意放人,总是希望他们挂个职先休养着,身体好了再回来接着干。
你想想,那时候想离休有多难?组织上的想法很简单:你年纪也不算太大,身体养好了还能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嘛!就像唐亮,休息了好几年后,人家又重新出山当了军政大学政委。
一个知识分子的“退休焦虑”
今天要说的这位主角李逸民,那可是个有意思的人物。这人是老资格,也是知识分子出身,在战争年代对军队的贡献说实话不算很突出。解放后,本来要调到北京干财经秘书工作,可他觉得自己干不了,主动找到老首长罗瑞卿,在公安部当了政治部副主任。
1957年公安军撤销后,他被调到总参任职,后来总政文化部重新组建,他当上了部长。按理说,这职位也不低了,好好干下去前途无量。
可是到了1964年,这位李部长突然就坐不住了。
听风就是雨的“政治嗅觉”
李逸民后来在回忆中说了实话:他听到消息说江青要当解放军文化总顾问,心里就不安了。他觉得自己这个文化部长没法当下去了,必须得想办法离休。
说起来,这位李部长的政治嗅觉还真不错。当时很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他就已经感觉到风向不对了。用现在的话说,这叫“见微知著”。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决定是对是错,咱们现在也说不清楚。也许人家就是单纯地不想卷入政治漩涡,想明哲保身呗。
为了退休,他拼了命地“作假”
想退休容易,可怎么退休就是个技术活儿了。那年头,你不能说“我不想干了”,那是不行的。李逸民只能选择病休这条路。
可问题来了,他到医院一检查,身体好着呢,啥毛病都没有。这可咋办?
这位李部长也是够机灵的,他让医生帮忙想办法。最后想出个招儿:做剧烈运动然后马上做心电图,这样显示心脏跳动异常,就能拿到证明了。
拿着这张“病假条”,李逸民找到总政部主任。可即便这样,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他前前后后折腾了好几个月,三番五次地提申请,才算是如愿以偿地离了休。
你说这事儿有意思不?一个部长级干部,为了离个休,居然要搞这些小动作。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制度有多严格。
躲过了运动,却躲不过疏散
李逸民离休没多久,四清运动就开始了,接着就是那场大运动。因为自己已经没有职务在身,这些运动基本上都没涉及到他。
有意思的是,这位老兄还挺有“参与精神”,主动去“凑热闹”,结果被人给撵走了。看来组织上也知道他的情况,不想让他掺和进来。
到了1969年,开始搞备战疏散,老干部们都要被安排到不同地方去。李逸民一开始说自己不动,可来人说不行,必须走。
拖延战术玩得炉火纯青
面对疏散的要求,李逸民又开始耍“小聪明”了。他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要有地方吃饭;第二,要找个疗养院,因为自己身体差;第三,看病要方便。
家里对这事儿也有分歧。几个孩子有的支持走,有的担心一旦走了就不好回来了。最后全家决定采用拖延战术。
他们的想法很现实:像王智涛、李运昌这些人被疏散后,都在想办法回北京落实工作。如果他们走了,房子被收走,偷偷回来住哪儿呢?
第二天军管组来人问为什么不走,李逸民说自己“无亲可投,无友可靠”,需要靠组织。军管组下令必须走,他竟然说要“买绳子”,这话里的意思你们品品。
第三天对方又来催,见他还没动静,就给他出主意去这去那。他以各种理由推辞,反正就是不走。
最后给他找了个比较符合条件的地方——福州军区下辖的江西农场。这时候他也不好再推辞了,就先让秘书和儿子去打头阵看看情况。
结果呢?秘书回来汇报说那地方“冬冷夏热”,不能去。秘书还建议他把要求再提高一些,目的就是不想让他走。
就这样,一拖就是几个月,最后真的没走成。
做个“观察员”也不错
随着总政重新组建,李逸民被叫去学习班学习。相比很多受到冲击的干部,他确实没吃太多苦,也没遭多少罪。用他自己的话说,在那个特殊时期,自己就当个“观察员”,了解了解情况,对运动也有了自己的分析判断。
说起来,李逸民这个人还真是有两把刷子。在那么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能够全身而退,既需要智慧,也需要运气。
这事儿给我们什么启发?
看完李逸民的经历,你有什么感想?
有人可能会说,这人太精明了,只知道明哲保身。也有人会说,人家有政治嗅觉,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这是智慧。
从制度层面来看,那个年代的干部管理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想退休要装病,想避免下放要耍赖,这些都说明了当时制度的不完善。
不过话说回来,在那样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人选择激进,有人选择保守,有人选择观望。李逸民选择了后者,而且还挺成功的。
你怎么看待李逸民的选择?是明智的自保还是缺乏担当?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这些问题,恐怕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毕竟,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只能从这些真实的经历中,去理解那个时代,理解人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