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区万顷沙镇的海风,吹散了许家印最后的造车神话。2025 年 7 月,当政府工作人员带着《闲置土地收回决定书》来到那片 44 万平米的盐碱地时,锈穿的钢架厂房正把影子拖得老长 —— 这里曾被称作 “恒大新能源帝国的起点”,如今却成了资本狂欢后留下的烂摊子。这场土地收回事件,撕开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资金黑洞,更是整个行业的遮羞布。
一、土地变 “金融玩具”:恒大的资本幻术如何玩脱?
2020 年那场土地拍卖会上,恒大举牌的手从未犹豫。5.9 亿元拍下的南沙地块,第二天就被抵押给信托公司换了 7.5 亿元贷款 —— 这不是简单的资金周转,而是一套精密的 “土地炼金术”。拿地、抵押、再拿地,像滚雪球一样,44 万平米土地被玩成了金融杠杆,估值从 5.9 亿炒到 38 亿,直到资金链断裂的那一刻,泡沫才被海风戳破。
更狠的是 “借新还旧” 的庞氏游戏。恒大汽车 2018-2022 年累计亏损916.73 亿元(港股财报数据),却通过土地抵押、股权质押等方式融资超 1200 亿元。如今地块被收回,75.85 亿元债权申报中,普通债权人超过 60 万元的部分清偿率仅 0.7%—— 投 100 万最后到手 7000 块,这哪是投资?分明是资本的零和博弈。上游供应商被拖欠的 200 亿元债务,本是应付款项,却被恒大变成 “类债券” 拖成坏账,整个产业链跟着遭殃,这哪是造车?分明是把实业当赌场。
二、地方政府的 “招商梦”:从抢项目到拆烂摊子
南沙区曾对恒大寄予厚望。2019 年签订的《投入产出监管协议》要求 30 个月建成投产,但协议中投资强度指标未在公开文件中明确。事实上,2025 年南沙区新出让工业用地要求投资强度≥11000 元 / 平方米(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告),而恒大项目的实际投资强度远未达标。5.9 亿元土地出让金中,约 3.2 亿元直接进入地方财政,三次拿地 170 万平米的恒大,一度成为南沙的 “香饽饽”。
对比长沙望城的 “基金招商 + 产业生态” 模式(长沙市政府 2023 年政策),南沙事件折射出地方政府发展逻辑的深刻转型。此次土地收回严格依据《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与郑州 2022 年收回 14 宗地块形成政策闭环,标志着监管从 “重招商轻监管” 向 “全周期管理” 的转变,只是代价太痛 ——170 万平米土地闲置,财政与资源双输。
三、造车业该醒醒了:是造汽车还是炒地皮?
在肇庆小鹏基地,机械臂每 3 分钟就能装出一台车;而 20 公里外的恒大汽车城,钢架上的锈迹比图纸还厚。这对比太讽刺 —— 恒大 “买买买”、宝能 “收并购”,用地产思维搞造车,以为囤地就能当老大;吉利靠 CMA 架构搞技术反哺,小鹏砸钱搞研发,这才是制造业的正道。
国常会 7 月 16 日部署遏制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加强成本监测(中国新闻网报道),与恒大事件形成政策呼应。南沙计划将收回土地导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北京把闲置地改成智慧停车场,这些都在说一个理:土地是用来搞产业的,不是用来炒的。当资本退潮,才知道谁在裸泳。
四、泡沫破了之后:资本寒冬里谁能活下来?
恒大汽车港股自 2022 年 3 月起持续停牌(港交所公告),审计报告难产,资本市场早就用脚投票了。2025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额同比下降 42%,资本开始向技术壁垒高的头部企业集中。上交所 2025 年修订《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将具备分红能力但长期不分红的行为纳入重大负面事项(证券时报网报道),直指恒大曾实施的 “庞氏分红”——2018-2021 年累计分红 118 亿元,同期经营性现金流却为 - 273 亿元。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 “汽车产业有恒大式风险” 的警示,揭示出制造业回归本质的必然性。当恒大的钢架厂房在海风锈蚀时,小鹏汽车通过肇庆基地实现年产 20 万辆的突破,这种对比构成对 “实业兴邦” 的最佳注解。
这场 44 万平米土地的收回,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它提醒我们:经济可以转型,但不能转空子;资本可以逐利,但不能没底线;地方要发展,但不能饮鸩止渴。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而沙滩上的脚印,终将指向更踏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