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寿宴上老人坦言:子孙优秀却难解心结,为何快乐不起来?

2025-10-07 05:40 186

农历六月十二日,正值周日,是方成旺老人85岁的生日。

十二位子孙齐聚一堂,为他庆祝寿辰。

当大家唱起《生日快乐》歌时,方成旺却语气沉重地说:“有件事结着我的心,我怎么也快乐不起来。”

方成旺共有三子一女。女儿今年62岁,已退休多年;三个儿子目前仍在工作。

除了小儿子家是女儿外,其余三家都是男孩。受当年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四个子女都是独生子女家庭。

他的孙辈个个出色:外孙博士毕业,已是某名牌大学副教授;三个孙子也都是硕士,事业稳定、前景良好。

方成旺每每想到孙辈如此优秀,内心都倍感自豪与欣慰。

但有一件事,始终让他难以释怀——四个孙辈至今都没有谈对象,其中三人甚至私下表态打算“终身不婚”。

他们深受现代性别平等与个体主义观念影响,认为婚姻所带来的法律约束和社会期待(如生育、家庭角色分工)会限制个人自由,因此更愿意选择“非婚”状态,以规避潜在的压力。

这种选择不能简单归类为“潮流”,而更应视为社会个体化发展的多元现象。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自我意识提升。他们更看重个人价值与生活质量,不愿为结婚而结婚。方成旺的大孙子说:“我太忙了,白天上班,晚上还要做学术,实在没时间找对象。”

二是经济与生活独立能力增强。尤其女性经济地位上升,减少了对婚姻的依赖,具备了独立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条件。方成旺的孙女说:“就算找到对象,我也不相信一定是真爱。与其可能受伤,不如不开始。”

三是婚姻观念转变。社会对单身的包容度提高,婚姻从人生“必选项”变成“可选项”,人们更看重婚姻质量而非形式。另一个孙子说:“我没有女朋友、没结婚,但现在一样过得很好。”

总而言之,这不是刻意追随某种风气,而是社会发展中个体在经济与思想独立后作出的自主选择。

面对孙辈的态度,方成旺难以接受。作为跨世纪老人,他坚信“人留子孙草留根”,担心孙辈不婚不育将导致家族血脉无法延续。

他的女儿则持不同观点,她认为:“孩子们选择不婚,本质是社会进步与个人意识提升的结果。应尊重个人选择,理解时代变迁。婚姻不再是人生必修课,而是更注重质量与契合度的选项。‘不将就’恰恰是对自己负责。”

她还补充道,从社会层面看,这一现象是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包容度提高、女性地位上升、生活成本与生育压力等因素,共同推动婚姻功能从“生存型”转向“情感型”。

无论结婚还是单身,都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应以“大龄”标签施加压力,更不应将婚姻等同于幸福或完整人生的标准。尊重多元,才是社会成熟的心态。

方成旺却认为女儿说的都是“谬理”。他说:“只要我还活着,却看不到他们谈对象、结婚,将来我走了心里也不安。”

方成旺的老伴则常常劝他:“俗话说一代人不管两代人的事。咱们有自己的子女就够了,孙辈的事管不了,也不用管。”

欢迎关注@三更撷萃,一起阅读原汁原味的原创文章。

爱电竞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