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一组数据让人猛地一愣:当年中国全国人口约为8亿,却只有不到两百万的正规主力军。就是在这么少的兵力下,要面对苏联这个军事“大块头”虎视眈眈,内外压力山大。此时,国家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动作——把一批当年抗战时期的“老虎将军”重新握在手里。其中,有一个人赫然在列:王近山。你可能会问,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还要“放虎归山”?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决定,到底藏着什么玄机?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王近山这条“老虎”的传奇人生。
说到王近山,争议绝对不少。一边是毛主席高呼“王疯子”,赞他英勇果敢;另一边,军中也有人认为他做事太冲,把部队带得像一群“拼命三郎”。有观点说,打仗嘛,不能只靠猛;也得靠脑子。这种对立在抗战时期最突出了。日军联合国民党围攻延安,陈赓为了保转移机关的安全,把任务交给王近山。一派认为要稳为主,不恋战;可王近山偏偏不走套路,见到百姓求救还带着部队去硬刚日军。这到底是冒险还是英雄?等你看完后面的故事再下。
战争从来不只是士兵对敌的比拼,更是夹杂着千万老百姓的命运。有一场战事,层层拨开才见真相。1943年,王近山接到任务,把延安机关干部和家属安全送到洪洞。而路上,韩略村村民遭遇日军烧杀抢掠,抱着最后希望哭着跪在王近山面前。常祥考政委主张避战,毕竟任务最重要。但谁站在普通人视角,谁能忍看无辜被害?不少干部认为,能打就打,至少得救命。王近山的选择,正好踩在这道线——不计个人安危,带队出击,一场实打实的白刃战硬生生把敌人逼了回去。村民解救,部队安全,任务完成。有人说,这才是真“人民子弟兵”。
表面上,事态就此平息。韩略村被救,机关干部安全抵达目的地,看起来王近山一路无惊无险。可实际上,这场胜利之下早埋伏着下一个风暴。有人悄悄提出异议:两天耽误,会不会让延安机关暴露在更大风险之下?面对中苏关系越发紧张,国内局势其实远没有表面上那么有把握。有人质疑王近山太鲁莽,看不到长远;也有人站出来力挺,认为这才支撑起士兵们的“血性”。但当时的军队,分歧已露端倪,谁都说不准下一步会不出问题。
就在大家以为王近山可能会被调整的时候,剧情突然大翻转。毛主席亲自接见他,还当众开玩笑叫他“王疯子”。这种称呼,既是肯定也是调侃,把王近山比作吴下阿蒙——意思是没文化但能打仗。领导层不仅没因他的激进调整岗位,反而让他升为新四旅旅长,主力大军还得靠他把守延安大门。后续,在解放战争的时候,王近山又带着五万人和国民党三十万主力正面杠上,还一举俘获了敌方师长赵锡田。上一秒还被质疑冲动,下一秒就成了“敌军噩梦”,毛主席感慨:要是人人都像他,敌人都得跑路。
虽然风头正劲,但风光背后安危未消。新中国成立后,王近山的老部下们渐渐退役,大批新兵不会像当初那般拼命。国际上,苏联威胁始终压在头顶。纵使老虎归山,王近山调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想做大事却发现:军队里规则更多,胆子再大也得照章办事。现代战争不是当年那种刀枪对砍,指挥风格得改。内外都不再是以前“一言堂”的环境,许多同僚理念差异巨大,磨合艰难。有人觉得“老虎”旧习难改,难以适应新战法。各方分歧越来越深,和解渐渐遥不可及。王近山能否一如既往成为主心骨,谁也不敢保证。
说起来,王近山这一路,真够传奇了。别人说他疯,他还真敢拼,一个人就能把团队气氛全带起来。可这种拼命精神,真能永远管用吗?你倒是说得好听:“放虎归山”,谁家老虎能听人使唤?国家信任是信任,啊哈,你老王真厉害,敢和国民党三十万死磕,可万一碰见不讲规矩的新对手,敢冲还敢赢吗?军队不光是一腔热血,现在还得有脑子,拼不过技术就麻烦了。难怪有人悄悄说,夸英雄归夸英雄,真到了新战场,还不是得靠大家集体配合。老王你风头够大,能不能撑起全场,还得看后头。
这么看下来,王近山到底是靠“疯劲”打天下,还是靠团队和策划?你觉得,今天的中国军队如果碰上大事,应该多用“王疯子式”的冲劲,还是要理智稳妥?有的说,没有“血性”,军队就没战斗力;有的说,照章守规矩才能赢得长远。你站哪一边?假如再来一次“放虎归山”,这老虎还该不该被放出来?大家来评论,看看“王疯子”那股劲儿,到底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