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振林:跳崖后幸存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他晚年享受什么待遇?

2025-10-09 09:00 189

参考来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狼牙山五壮士事迹资料汇编》、衡阳市档案馆相关史料、《聂荣臻回忆录》等,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41年9月25日,河北易县狼牙山主峰棋盘坨上,五名八路军战士面对数千日伪军的包围。

弹尽粮绝之后,他们毅然决然地纵身跳下万丈悬崖。

这一跳,震惊了在场的日军指挥官,当几百名日军冲上悬崖顶,发现与之激战近一日的对手只有五个人时,他们在悬崖上整整齐齐地排成队,面对五人跳崖处三度折腰。

五人中,班长马宝玉、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当场壮烈牺牲,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宋学义被半山腰的树枝挂住,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1941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签署训令,将五战士命名为"狼牙山五壮士"。

葛振林从死神手里逃脱后,又活了64年,直到2005年才离开人世。

这位传奇老兵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见证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一】农家子弟的革命路

葛振林于1917年出生在河北省曲阳县党城乡喜峪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位于太行山深处,世代以农为生的葛家日子过得十分清苦。葛振林从小帮着家里干农活,放牛、割草、种地样样都会。

1937年4月,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20岁的葛振林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投身革命。

当时八路军在太行山区开展抗日活动,葛振林主动找到当地的抗日组织,要求参加革命队伍。1938年2月,他正式参加八路军,被编入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

初入军队的葛振林文化水平不高,但学习十分刻苦。

他白天训练,晚上学习文化知识,进步很快。

1940年2月,表现优秀的葛振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在部队里,他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八路军战士。

1941年9月,葛振林已经是七连六班的副班长,班长是比他大3岁的马宝玉。两人配合默契,带领全班战士多次完成艰难的作战任务。

【二】狼牙山上的生死搏斗

1941年8月,侵华日本军队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

9月25日,约3500名日伪军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

第七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

当大部队和群众安全撤离后,连队也开始转移,留下第六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任务,掩护全连转移。

这五名战士就是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连队撤退时,给六班留下了两挺轻机枪和足够的弹药。

9月25日清晨,日伪军开始向狼牙山发起进攻。

五名战士坚守在山顶阵地上,利用有利地形,沉着应战。

当敌人接近射程时,机枪手开火扫射,步枪手精确射击,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敌人以为遇到了八路军主力,立即调集500多人分四路向山顶发起猛攻。

从清晨到中午,战斗进行了近7个小时。

五名战士利用山顶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打击敌人,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据战后统计,这一天的战斗中,五名战士共毙伤日伪军90余人。

下午时分,弹药逐渐耗尽。

葛振林和战友们用石块继续抗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时分。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五人退到了棋盘坨的最高点,这里三面都是万丈深渊。

【三】从悬崖中重生

当最后一颗子弹射出,最后一枚手榴弹爆炸后,五名战士面临着最后的选择。

马宝玉大声说道:"同志们,我们的任务完成了,现在只有一条路,跳崖!宁死也不当俘虏!"

马宝玉首先砸烂了自己的步枪,纵身跳下悬崖。

其他四名战士紧随其后,葛振林抡起枪使劲往石头上一摔,也随手扔进山谷,飞身向崖边跑去。

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三位战士,手提着枪,随后向崖边跑去。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气壮山河的口号声回荡在狼牙山群峰峡谷中。五人纵身一跃,消失在万丈深渊中。

葛振林跳下山崖后,身子不断地碰撞着岩石和树木。

求生的本能使他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去抓树枝,手被划伤多处之后,他终于被并排的几棵小树挡住。

不知过了多久,葛振林醒来时发现自己还活着,浑身是伤,额头淌着血,但意识还算清醒。

不远处传来微弱的呻吟声,葛振林循声找去,发现战友宋学义也被树枝挂住,同样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两人互相搀扶着,忍着剧痛往山下爬行。

当晚,两人被当地搜山的群众发现,悄悄带回村里养伤。

经过当地百姓的精心照料,两人逐渐恢复了体力。而班长马宝玉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则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山谷中。

【四】重返战场的勇士

伤愈后,葛振林和宋学义被送到抗大二分校学习深造。

1941年11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签署训令,正式将五人命名为"狼牙山五壮士"。

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代表军区,将"坚决顽强"五星奖章分别挂在葛振林、宋学义的胸前。

葛振林虽然肋骨断了两根,肺部被碎石擦伤,但他拒绝了留守后方的安排,坚持要求重返前线。

在他看来,三名战友都牺牲了,自己更要为他们继续战斗下去。

从1942年开始,葛振林重新投入战斗。

他先后参加了多次反"扫荡"作战,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多次立功受奖。

抗日战争胜利后,葛振林又投入到解放战争中,参加了天津、张家口、清风店、太原等重要战役。

在解放战争中,葛振林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基层指挥员。

他作战勇敢,指挥有方,深受战士们的爱戴。全身先后六处负伤,被评定为三等甲级伤残,但他从未因此退缩。

【五】跨过鸭绿江的老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此时33岁的葛振林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但当部队准备开赴朝鲜战场时,他主动请缨,要求随军出征。

在朝鲜战场上,葛振林担任连队指导员,负责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他不仅要做好战士们的思想工作,还要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

朝鲜的冬天异常寒冷,志愿军战士们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坚持作战。

葛振林凭借在太行山区多年的作战经验,帮助战士们适应恶劣的作战环境。他参加了十六七次战斗,每次都冲在最前面,多次立功受奖。

1953年朝鲜停战后,葛振林随部队回国。

组织上考虑到他的特殊身份和多年的战斗经历,决定安排他到湖南工作。

1955年,在全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葛振林被授予少校军衔,同时获得三级解放勋章。

从1955年开始,葛振林在湖南省军区系统工作,先后担任湖南省警卫团后勤处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队副大队长、衡南县兵役局副局长、衡阳市人武部副部长等职务。

1962年,葛振林调任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这也是他军旅生涯的最后一个岗位。

在湖南工作期间,葛振林依然保持着战士的本色。

他工作认真负责,生活简朴,从不搞特殊化。

同事们都知道他是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但葛振林最不喜欢别人提起这段历史。

每当有人谈论狼牙山跳崖的事,他总会说:"咱们都是八路,那个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吗?换了你们,你们就不会跳吗?"

1966年,49岁的葛振林从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的岗位上离岗休养。

按照当时的政策,像葛振林这样的功勋老兵,国家会给予相应的政治和生活保障。

作为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作为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作为被授予少校军衔的军官,葛振林的特殊身份注定了他将获得不同寻常的政治地位。

1981年,当葛振林正式办理离休手续时,有关部门经过慎重研究和上级批准,为这位传奇老兵确定了一个在当时相当高的待遇级别。

这个级别不仅体现在每月的经济收入上,更重要的是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的体现。

【六】正师级干部的殊荣

1981年7月,64岁的葛振林正式从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的岗位上离休。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葛振林被确定享受正师级待遇,这在当时是相当高的级别。

正师级待遇在军队干部序列中属于高级干部范畴,相当于地方行政级别的厅局级正职。

这种待遇不仅体现在经济收入上,更重要的是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

在1980年代初期,享受正师级待遇的离休干部,每月离休金在当时的标准下是相当可观的数字。

国家为葛振林在衡阳警备区招待所安排了居住条件。

这是一栋两层小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虽然建筑年代不算新,但在当时已经是很好的居住条件。小楼周围环境幽静,有小院和花木,生活设施齐全。

更重要的是医疗保障。作为享受正师级待遇的离休干部,葛振林的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可以到指定的高级别医院就诊。

这种医疗保障在当时是非常优厚的福利待遇。

1980年代初,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活动中,葛振林多次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各种纪念活动。

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大会上,他见到了聂荣臻元帅和杨成武将军等老领导。

这些老领导对葛振林都格外关照,聂荣臻元帅亲自询问他的生活状况,杨成武将军则嘱咐相关部门要照顾好老英雄的生活。

【七】校外辅导员的新使命

享受正师级待遇的葛振林本可以安享晚年,但他却选择了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

1966年离岗休养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青少年教育工作中。

葛振林担任衡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会长,这是一个专门负责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机构。

同时,他还担任衡阳市20多所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不仅如此,全国近200家中小学校都聘请他担任校外辅导员。

从1966年到2005年的近40年时间里,葛振林先后应邀到湖南、河南、山东、河北等10余个省市的部队、机关、学校、厂矿以及监狱、劳改农场等单位,作报告400余场次。

每次报告,他都是免费进行,从不收取任何费用。

有意思的是,葛振林在给学生们作报告时,很少详细回忆狼牙山跳崖的具体情节,而是更多地讲述其他战斗故事和革命传统。

他经常叮嘱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好条件,好好学习,祖国的江山打得多不容易啊!"

去学校讲课时,葛振林通常是拄着拐杖步行前往,即使学校派车接送,他也经常拒绝。

在衡阳雁峰区六一实验小学,校长谢慧兰回忆说,葛老每次来学校都是走路来走路回,从不给学校添麻烦。

1991年,74岁的葛振林被国家教委授予"优秀校外辅导员"称号,这是对他多年来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突出贡献的认可。

【八】四个儿子的不同道路

葛振林和妻子王贵柱共育有四个儿子:长子葛长生、次子葛宪松、三子葛拥宪、四子葛拥进。

作为狼牙山五壮士后代的教育方式,体现了这位老英雄的人生观念。

长子葛长生是唯一走军旅道路的儿子。

1969年,22岁的葛长生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工程兵部队。

1970年国庆节,他作为工程兵优秀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活动,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后来,葛长生被调到广州军区后勤部工作,一直服役到退休。

其他三个儿子都选择了工人的道路,分别在不同的工厂当工人。

这并非因为葛振林没有能力为儿子们安排更好的工作,而是他坚持的教育原则:要靠自己的劳动生活,不能依靠父亲的特殊身份。

葛振林从不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儿子们谋求好工作或特殊照顾。

他经常教育儿子们:"我是我,你们是你们,不能因为我的身份就搞特殊化。"

这种严格的家教方式,让几个儿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养成了自立自强的品格。

从葛振林对子女的教育可以看出,这位老英雄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即使享受正师级待遇,也从不搞特殊化,从不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家人谋私利。

【九】简朴生活中的高尚品格

虽然享受正师级待遇,但葛振林的日常生活却异常简朴。

在衡阳警备区招待所的两层小楼里,所有陈设都体现着主人的朴素品格:一台18英寸的旧式彩电、一张有破洞的黑亮藤椅、一根色泽相近的树根拐杖,这些就是他的主要家具。

葛振林常年穿着一身旧军装,戴着黄军帽,在街上行走。

衡阳的街坊邻居都认识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当地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葛两毛",因为他买东西时如果找零几毛钱,总是摆手就走,从不计较。

卖期刊的老人芦石安经常和葛振林聊天。

有一次,芦石安买到一本杂志,上面有篇文章讲"狼牙山五壮士",他拿给葛振林看,但葛振林只是摇了摇头,就推开了。

芦石安后来才知道,葛振林最不喜欢看关于自己的报道。

在街角摆擦鞋摊的李云是湖北人,她回忆说:"不像个英雄,倒是个瘦瘦的干巴老头。"

但接触多了,李云发现这位老人很有爱心,经常问寒问暖,让人心里觉得很温暖。

葛振林经常在街上遇到蹬三轮的、卖菜的贫困百姓,总会主动询问他们的家庭情况:家是哪里的,收入怎么样,有几个孩子,孩子上学了吗?对于生活困难的人,他经常会悄悄给一些钱帮助。

妻子王贵柱回忆说:"老伴更喜欢穷人和孩子,他喜欢摸孩子们的小脑袋;遇到穷人就是给钱帮助。"

这种朴实的品格,正是这位老英雄一生的真实写照。

【十】一代英雄的最后岁月

进入新世纪后,葛振林的身体状况开始下降。

2000年,另一位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宋学义在保定去世,这让葛振林十分悲痛。

他说:"我已经替老班长他们活了60多年,还想替药夫和学义再多活两年,最想替战友们见证抗战胜利60周年。"

2005年3月21日23时10分,88岁的葛振林在衡阳市解放军169医院因肺功能、心功能、肾功能衰竭抢救无效去世。

这一年,正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3月25日,葛振林的追悼会在衡阳市殡仪馆举行。

令人意外的是,这场追悼会规模空前,不仅有各级党政军领导参加,更有无数普通百姓自发前来送别。

在挽联上,人们看到了聂力的名字——这位女中将的父亲,正是当年为狼牙山五壮士题词的聂荣臻元帅。

追悼会当天,狼牙山景区的客流量从往日每天几十人上升到数万人。

在他的家乡河北曲阳县、易县狼牙山,以及他生前的部队广州军区,人们也自发举行了追悼会。

追悼会的前一天晚上,衡阳湘江西岸一家投影厅停止放映商业电影,宣传海报上写着"纪念葛振林,今日上演《狼牙山五壮士》"。

平日冷清的投影厅,当晚门外排起了长队。

葛振林去世后,互联网上有几十万网民发帖表达哀思。

葛振林去世后,被安葬在衡阳市烈士陵园。

多年来,每到清明节等重要纪念日,都有退伍军人、学生、普通市民自发到他的墓前祭拜。

从1941年狼牙山跳崖到2005年去世,葛振林走过了64年的传奇人生。

作为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他享受了国家给予的正师级待遇,这既是对英雄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铭记。

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什么叫做"革命到底",什么叫做"本色不改"。

爱电竞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