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湖南有多乱?谭延闿刚上台,转头就被自己人赶下台!
要说民国那会儿的湖南,真是一锅熬不清的乱粥。今天你上台,明天他掌权,长沙城头上的大王旗换得比戏台上的脸谱还快。谭延闿、程潜、赵恒惕,再加上后来的唐生智,这几位爷,就是这锅粥里最能搅和的主儿。
外省人看湖南,总觉得那地方的人霸蛮,不好惹。可当时湖南人自己也苦啊,枪声、通电、某某又跑路了,这种新闻隔三差五就来一回,日子过得提心吊胆。
就说谭延闿吧,这位可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翰林院出来的,他爹谭钟麟当过两广总督,家世显赫得不行。搁在晚清,这就是顶配的履历。他回湖南搞新政,办学堂,拉拢了一帮立宪派的士绅,根基算是扎下了。
可他骨子里还是个旧文人,总想着“文明革命”,意思就是别动刀动枪,大家坐下来谈。武昌城一响枪,湖南的新军也跟着闹起来,焦达峰、陈作新这俩热血青年领着兵就进了城。谭延闿他们这帮立宪派躲在后头,心里是一万个不乐意。
结果呢?没过多久,梅馨带兵搞了个政变,焦、陈两位都督稀里糊涂就掉了脑袋。谁坐上了都督的位子?还是他谭延闿。你说这事儿,他手上干不干净?历史这东西,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
后来袁世凯当大总统,一纸任命下来,谭延闿顺理成章成了湖南都督。孙中山那边搞国民党,也拉他当湖南支部长。可同盟会那帮老革命看不上他,觉得他就是个投机分子,两头下注。
“二次革命”爆发,孙中山喊着要反袁,湖南底下的人蠢蠢欲动,谭延闿却在公开场合放话,谁要逼他独立,他就自杀。这话说的,真是又当又立。私底下呢,黎元洪给他支招,让他表面上跟着喊喊口号,实际上保存实力。
他照做了,宣布湖南独立,结果兵败如山倒。袁世凯也没太为难他,毕竟他出工不出力,还算“明大义”。不过,老袁终究不放心,派了心腹汤芗铭过来接管湖南。谭延闿没辙,只好灰溜溜地跑到上海租界待着去了。
程潜,那跟谭延闿就是完全不同的两路人。他是从日本士官学校炮科毕业的,正经的军事科班出身,早年跟着黄兴混,是铁杆的革命党。他对袁世凯称帝那套玩意儿,是打心眼儿里反感。
孙中山派他回湖南搞护国运动,他就真刀真枪地干。带着一营兵,在湘西南拉起队伍,就敢跟北洋军对着打。虽然兵少粮缺,打得异常艰苦,最后退到了广东,可这股子劲儿,湖南人是认的。
那几年,湖南的局势乱成了一锅粥。汤芗铭走了,又来了个更狠的张敬尧,刮地三尺,把湖南人祸害得不轻,连学校的地皮都拿去卖。这才有了后来毛泽东他们搞的“驱张运动”。
把张敬尧赶跑了,谭延闿和赵恒惕联手回来了,打出个“湘事湘人自决”的旗号,听着挺美。说白了,就是湖南的地盘,我们湖南人自己分。程潜呢?也被排挤在外。
谭延闿这人,政治手腕确实高。他提出省长要民选,一下子就抓住了人心。可当时,一帮有识之士,包括年轻的毛泽东,一眼就看穿了,你这是想自己包办宪法,搞个“官制宪法”。他们三百多人联名反对,要求搞“民制宪法”。
谭延闿不听,我行我素。这下可捅了马蜂窝。程潜手下的军官李仲麟,借着士兵闹饷的名义,直接在平江把谭延闿的亲信给崩了,公开倒谭。
赵恒惕一看机会来了,立马调兵进长沙,嘴上说着“维持秩序”,实际上就是逼宫。军官团一通电,谭延闿一看大势已去,只好再次宣布下野,把权力交给了赵恒惕。他那套“民主”,说到底还是权力的遮羞布。
赵恒惕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刚上台,转手就把程潜派系的李仲麟等九个军官给杀了,把程潜的部队也给解散了。这么一来,湘军就剩下他和谭延闿两派了。
为了巩固地位,赵恒惕一边靠向北方的吴佩孚,一边加紧搞他的《湖南省宪法》。这部宪法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是中国第一部省宪法,里面甚至规定了男女平权,思想非常超前。赵恒惕也凭着这个,以一千六百多票当选了第一任“民选省长”。
看着是民心所向,实际上呢?权力还是从枪杆子里出来的。
谭延闿哪能甘心失败。他跑到广州投了孙中山,当上了大元帅府的建设部长。等到孙中山打败陈炯明,他就立马组织“讨贼湘军”,浩浩荡荡地杀了回来。
赵恒惕也不是吃素的,两边在衡山一带打得天昏地暗。眼看谭延闿就要打进长沙了,北方的吴佩孚出手了。他派大军入湘增援赵恒惕,战局瞬间逆转。
就在这节骨眼上,孙中山一封电报,让谭延闿速回广东。为啥?因为广州大本营又出事了。谭延闿只好带着部队,一步三回头地撤了。湖南的战局,到头来还是由外省的大佬说了算。
赵恒惕总算坐稳了湖南的头把交椅。可他的好日子没过几天,全国性的“五卅运动”爆发了,湖南的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安源的煤矿工人、长沙的学生,一波接一波地罢工、游行。
赵恒惕处理这种事,就一个字:杀。水口山的工人罢工,他派兵镇压,屠杀了上百人。这种血腥手段,非但没压住火,反而火上浇油。湖南人的反抗,从反日、反英,直接变成了讨吴、驱赵。
这时候,一股新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夏曦、何叔衡这些共产党人,开始在湖南组织工会、农会,把民众的力量真正地动员了起来。
历史的潮流,真是浩浩荡荡。赵恒惕还在做着他的“湖南王”大梦,依附着吴佩孚,殊不知,北伐的号角即将吹响。他那个引以为傲的省宪法,在革命的洪流面前,不过是一张废纸。
后来,唐生智,这个曾经赵恒惕手下的大将,在关键时刻倒戈,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给了赵恒惕和吴佩孚致命一击。湖南的城头,终于换上了青天白日旗。
回过头看谭延闿、赵恒惕这帮人,他们斗了一辈子,争了一辈子,似乎谁也没能真正主宰湖南的命运。他们就像是历史浪潮中的几片落叶,被时代裹挟着,时而浮起,时而沉没。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从来不是这些台面上的大人物,而是那些被他们压迫、被他们忽视,却最终觉醒了的普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