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刘美希X清华教授高小榕:无创脑接口才是AI安全终极方案

2025-08-18 02:27 81

近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我对清华大学高小榕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围绕脑机接口这一颠覆性技术,高教授分享了其发展现状、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以及技术背后的深刻伦理思考。

刘美希:高教授,您的研究中“意念打字”技术令人惊叹,当前该技术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普通人何时能用思维控制设备?

高小榕:脑机接口的初心是帮助残障人士。中国在该领域已与美国实现“并驾齐驱”,这得益于类似机器人大会这样的开放共享平台。技术普及时间表取决于具体应用,但核心目标是让思维交互服务于人。

刘美希:在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脑机接口领域应如何平衡开放合作与自主可控?

高小榕:我坚定支持开放合作。当前AI大模型是“上半场”,解决了智能问题;而“下半场”是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社会,脑机接口是连接人与机器的必需技术。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绝不能被“卡脖子”。

刘美希:技术飞速发展是否会带来读取思维、数据滥用等伦理风险?如何防范?

高小榕:安全性是我们关注的核心。我们发展了“脑纹识别”技术,其生物密码比指纹等物理密码更难伪造。更重要的是,我们提出了“逆图灵测试”概念——机器必须能识别信息来自人还是机器。这是人类控制AI的“最后缰绳”,而实现它的关键路径就是脑机接口。让机器理解人类意图并受约束,是解决伦理与安全问题的根本方向。

刘美希:在医疗等应用领域,与马斯克的Neuralink相比,中国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高小榕:我们走的是无创/微创技术路径,目标是实现“全脑行为”解析。马斯克团队虽然采用植入式,但其提出的“全脑接口”理念也在向我们的方向靠拢。无创、全脑覆盖正是中国方案的核心优势。

高小榕教授关于“AI上下半场”的划分,清晰勾勒了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服务于人。“逆图灵测试”概念的提出,更是为狂奔的AI套上了伦理与安全的“缰绳”。他断言,唯有通过脑机接口让机器真正理解并服从人类,才能构建值得信赖的智能社会。在这场定义未来的竞赛中,中国凭借无创全脑技术路线,正成为规则的重要制定者。

这次专访高小榕教授,对我而言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非常珍贵的对话体验。面对高教授深奥的技术理念和他所描绘的宏大未来图景,我在访谈中努力把握节奏,层层深入,希望能精准地引导话题,将这些前沿科技转化为公众能够感知、理解的讨论。我特别注重提问的方式,希望用富有亲和力的问题,激发高教授更深入的思考。很高兴看到这不仅引出了他对“神经美学”等未来人机共生议题的精彩阐述,更在人工智能伦理这些尖锐而关键的问题上,促成了难得的深度对话。我始终相信,科技的探讨必须回归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这也是我主持这类访谈时最核心的聚焦点——如何在公众与看似高深的前沿科学之间,架设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很荣幸能通过这样的对话,让高教授的洞见被更多人听见。目前这期节目正在凤凰网财经热播,欢迎大家关注,一起探索人机共生的未来。

爱电竞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