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红海唯一港口将全面关闭,胡塞武装封锁持续发酵

2025-07-27 16:44 59

当地时间7月16日,以色列港口管理局发布了一则震撼性的消息:由于也门胡塞武装对红海的持续封锁,埃拉特港深陷债务危机,将于7月20日起全面停止运营。作为以色列连接红海的唯一港口,埃拉特港的关闭不仅是以色列海运物流领域的一场“地震”,更是地区局势变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对以色列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经济和战略格局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埃拉特港,位于以色列南端,扼守着红海的重要位置,是以色列通向印度洋的关键门户,承担着全国约30%的进出口货物运输,在车辆进口和钾肥出口方面更是处于核心枢纽地位,每年有大量的汽车和钾肥经此进出,对以色列经济发展意义非凡。然而,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也门胡塞武装明确对以色列宣战,并迅速将战略目光投向了埃拉特港。

胡塞武装利用其控制的也门红海沿岸关键地带,精心布局,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式的打击行动,对埃拉特港展开了全方位封锁。他们先是公开声明将埃拉特港列入打击目标,警告国际航运公司驶向该港口的风险。随后,从2023年12月起,密集发动导弹和无人机袭击。这些导弹和无人机虽然在技术先进性上或许无法与以色列的防御系统相比拟,但凭借数量优势和巧妙战术,不断冲击着以色列的海上防线。比如在2025年7月16日,胡塞武装向埃拉特港发射“佐勒菲卡尔”弹道导弹,并出动无人机实施精准打击,打得以色列军方紧急启动防空系统拦截。

除了直接的军事打击,胡塞武装还将红海封锁与全球航运网络紧密相连。他们明确表示,任何与以色列港口有过贸易往来的船只,无论国籍,都将成为打击目标。2025年7月,胡塞武装击沉利比里亚籍“魔法海洋”号和希腊籍“永恒C”号货轮,理由便是两船所属公司违反禁运令。这一强硬举措,使得国际航运巨头如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纷纷暂停红海航线,埃拉特港的大型滚装船停靠量从每月12 - 13艘骤降至零 ,港口商业活动完全陷入停滞。

面对胡塞武装的步步紧逼,以色列并非没有反抗。他们空袭了胡塞控制的荷台达港和塞利夫港,试图切断其物资补给;在埃拉特部署铁穹防空系统,拦截低空目标。但胡塞武装凭借灵活多变的战术和不畏强敌的决心,让以色列的应对显得力不从心。一枚造价仅几万美元的火箭弹,就能让以色列耗费数百万美元的拦截弹去防御;一艘装满炸药的遥控小艇,就能让一艘价值数千万美元的货轮葬身海底,这种非对称作战让以色列的军事优势难以发挥。

长期的封锁和港口停运,给埃拉特港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港口收入枯竭后,每月仅维持基本运营就需消耗300万美元,而这些资金只能通过借贷维持。到2025年中,港口累计债务已超过1.2亿美元,银行拒绝继续放贷,最终迫使以色列政府宣布埃拉特港将于7月20日永久关闭。

埃拉特港的关闭,对以色列经济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在贸易层面,以色列的汽车进口商和钾肥出口商遭受重创,仅钾肥出口一项,以色列每年就损失数十亿美元收入。为避开红海,航运公司不得不绕道非洲好望角,航程增加4000多公里,运输成本飙升30%以上,这无疑进一步压缩了以色列企业的利润空间。在就业方面,港口关闭导致120名工人中60人失业,引发大规模抗议,社会矛盾加剧。

从战略角度看,埃拉特港的关闭削弱了以色列在红海的海运物流能力,以色列紧急事务管理局警告称,港口关闭可能中断对以色列海军在该地区的后勤支持,在当前地区紧张局势加剧之际,引发潜在的安全漏洞担忧。

而在国际层面,埃拉特港关闭事件使得巴以冲突的外溢效应进一步凸显,红海地区的紧张局势持续升级,国际社会对巴以冲突的关注度再次提高。联合国安理会当地时间7月15日以12票赞成、零票反对、3票弃权的结果通过第2787号决议,将第2722号决议规定的联合国秘书长每月向安理会报告胡塞武装在红海袭击商船情况的要求延长至2026年1月15日,这也侧面反映出国际社会对红海局势的担忧。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呼吁胡塞武装尊重各国商船根据国际法在红海水域的航行权利,停止袭击商船,维护红海水域航道安全,同时也指出个别国家在相关决议通过后对也门采取军事行动,严重冲击也门和平进程,加剧红海紧张局势 。

埃拉特港的关闭是胡塞武装在这场地区冲突中打出的一记漂亮“经济牌”,它让以色列在军事优势之外,不得不面临经济和战略上的双重困境。对于以色列而言,这或许也是一个反思的契机,单纯依靠军事手段无法解决政治问题,只有通过和平谈判,实现巴以双方的和解,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化解这场危机。而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如何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基础上,推动巴以冲突的和平解决,维护红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重要课题。

爱电竞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