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鲁迅看到反围剿胜利,急忙找茅盾问道,毛泽东今年多大了

2025-07-27 08:10 89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背景改编创作,文中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及部分情节细节为文学化处理,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和合理推测,请理性阅读。特此说明!

1931年5月底,上海景云里23号,鲁迅收到一张纸条。

红军在江西连打5个胜仗,把蒋介石20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指挥这场胜利的总前委书记,是个38岁的年轻人,名叫毛泽东。

50岁的鲁迅看完这消息,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想法竟然是:这人到底多大?

老实说,这个问题把他自己都搞懵了。

01

那天下午太阳毒得很,鲁迅坐在小书房里,手里的纸条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

这消息是冯雪峰让人带来的,上面写的事情让他这个见过大场面的老文人都坐不住了。红一方面军从5月16号开始,连着15天打仗,从富田一路杀到建宁,700里路上全是胜仗,敌人死了3万。蒋介石调来的20万大军,就这么被收拾得服服帖帖。

最让鲁迅想不通的是,指挥这场仗的总前委书记,竟然是个年轻人。这人叫毛泽东,湖南人,据说还在北大当过图书管理员。

鲁迅把纸条放下,摘掉眼镜揉眼睛。活了50年,他知道能以少胜多打出这么漂亮仗的人,绝对不是一般货色。可这人到底多年轻?这个问题像钉子一样扎在他心里。

02

这几天左翼文化圈的人都在议论这事。

茅盾前天路过景云里,特意拐进来和鲁迅聊了会儿。他说《小说月报》那边也听到风声了,都说这次胜利厉害得很。茅盾当时是这么说的:豫才兄,咱们的红军这回真是长脸了。

鲁迅点头应着,心里却被另一件事绊住了。这个毛泽东,到底是个什么人?从消息看,此人打仗的本事确实厉害。但鲁迅更想知道的是,这样一个能带兵打胜仗的人,年纪有多大?

要是真像传说的那么年轻,那对中国这场革命意味着什么?鲁迅想起自己已经50岁了,想起中国革命走过的那些弯路,心里五味杂陈。

03

当天晚上,鲁迅一个人在屋里转悠。

墙上挂的字画在灯光下看起来特别沉重,就像他现在的心情。中国的革命路走得太难了。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从辛亥革命到北伐,一次次失败让人心都凉透了。

可现在江西传来的消息,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这个毛泽东,好像真有点门道。能在这么不利的情况下打胜仗,要么是运气爆棚,要么就是真有两把刷子。

鲁迅觉得应该是后者。但他到底多大?这个问题让他睡不踏实,翻来覆去想。

04

第二天早上,鲁迅下了决心。

他要去找茅盾,好好打听打听这个毛泽东的底细。茅盾在文学圈消息最灵通,而且看政治局势的眼光毒辣,有事问他准没错。

鲁迅换了身深色长衫,戴上帽子走出景云里。从景云里到多伦路不远,但他走得慢吞吞的。他需要想清楚怎么问这个问题。

作为左翼文化界的头面人物,鲁迅看政治形势向来准。但这次,他觉得自己需要更多线索。这个毛泽东的年纪,可能会让他重新考虑整个中国革命的前景。

05

茅盾在多伦路租了栋小洋房当工作室。

鲁迅敲门时,茅盾正在整理《小说月报》的稿子。茅盾看到鲁迅来了,挺意外:豫才兄,什么风把您吹来了?

鲁迅开门见山:雁冰兄,有点事想问问你。

两人坐下,茅盾给鲁迅倒茶。茅盾脑子活,一下就猜出了鲁迅的来意:您是想了解江西那边的情况吧?

鲁迅点头:这个毛泽东,你知道多少?茅盾放下茶杯,表情严肃起来。他琢磨了一下怎么说:豫才兄,这人确实不简单。听说是湖南人,早年在北大图书馆干过。

鲁迅追问:还有呢?茅盾接着说:参加过一大,后来一直在第一线搞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

06

鲁迅眼神越来越专注:那他年纪多大?

茅盾看着鲁迅急切的眼神,停了停。做了这么多年朋友,他当然明白鲁迅为什么这么关心年龄问题。年纪,往往代表着希望。要是这个毛泽东真的很年轻,那确实说明中国革命可能有了新盼头。

茅盾反问:豫才兄,您问这个,是不是想到什么了?

鲁迅苦笑:我都50了,见过太多失败的革命。要是这个毛泽东真像传说的那么年轻有本事...话没说完,但茅盾懂他的意思。

对一个经历过太多失望的老革命来说,年轻就是希望,就是未来。

茅盾放下茶杯,看着鲁迅那双期待的眼睛,慢慢开口:豫才兄,你想知道的这个毛润之,确实厉害。我听说...他顿了顿,好像在组织语言。

鲁迅心跳加快了。50年的人生经验告诉他,这个答案可能会让他对中国革命有全新的看法。他憋不住了,直接问出心里话:他到底多大?

茅盾深深看了鲁迅一眼,嘴角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就在这个要紧关头,就在答案快要说出口的时候,茅盾的表情突然变了。

他站起来走到窗边,看了看外面,然后转过身对鲁迅说了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茅盾的声音压得很低:38岁。

这三个字像雷一样在鲁迅耳朵里炸开。鲁迅傻了。38岁!这个数字比他想的还要小。

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攥紧了茶杯,脑子里快速算着:要是毛泽东真是1893年生的,那今年确实只有38。38岁就能指挥这么漂亮的仗,这意味着什么?

茅盾看着鲁迅震惊的样子,接着说:豫才兄,我知道您在想什么。一个38岁的年轻人,能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连着打胜仗,确实不一般。

鲁迅放下茶杯,长长叹了口气。50岁的他,头一次感到了真正的希望。

07

茅盾接着说:豫才兄,你说这个年纪说明什么?

鲁迅声音有点哑:说明什么?说明中国革命可能真的有救了。

茅盾站起来,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多伦路:豫才兄,您想想,孙中山先生搞辛亥革命时多大?45。陈独秀办《新青年》时呢?37。

茅盾转过身,眼里有光:您看,这个毛泽东现在38,正是一个人精神头最足、脑子最活的时候。鲁迅点头,心里的震撼更强了。

一个38岁的革命家,要是真有这么厉害的军事本事,那他的前途简直不敢想。

茅盾继续说:而且豫才兄,据我了解,这个毛泽东不光会打仗,还是个理论家。

08

鲁迅来劲了:理论家?

作为文化人,他最看重的就是理论水平。一个既能实干又有理论的年轻头领,这组合简直完美。

茅盾重新坐下,神色更严肃了:听说他写过不少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对中国社会看得很透。

鲁迅问:比如?

茅盾说:比如他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这和咱们以前的想法很不一样。

鲁迅陷入沉思。以前的革命总是靠城里的知识分子和工人,但中国到底是农业国,农民确实是最大的群体。要是这个38岁的毛泽东真的找对了革命的路子,那中国革命的前景可能真会不一样。

茅盾问:豫才兄,您想什么呢?鲁迅摘下眼镜,用手帕慢慢擦着:雁冰兄,我在想,也许咱们这辈人真能看到中国的大变样。

09

这话说得轻,但分量重。

鲁迅从小看着中国败落,年轻时又经历了太多次失败的革命。50年来,他头一次对中国的未来有了真的希望。

鲁迅像自言自语:一个38岁的年轻人,有理论有实践,还能打胜仗。

茅盾看着这位文学巨匠,心里也涌起同样的感觉:豫才兄,我觉得咱们都该多关注这个毛泽东。

鲁迅重复着这个数字:是啊,38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事可以做。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都在消化这个消息。38岁的毛泽东,对50岁的鲁迅和35岁的茅盾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鲁迅看到了希望,茅盾看到了未来。

10

鲁迅突然问:雁冰兄,你说这个年轻人能走多远?

茅盾想了想:豫才兄,以他现在表现出来的本事,我觉得前途无量。

鲁迅说:要是他真能领着中国革命成功...

茅盾接话:那中国的历史就要重写了。

两个文化界的大腕,在这个下午达成了共识:这个38岁的毛泽东,可能是中国革命真正的希望。

鲁迅起身准备走:雁冰兄,今天聊得很有收获。茅盾也站起来:豫才兄,咱们都该用笔杆子支持这样的革命者。

两人握手告别,心里都明白,这次谈话会改变他们对中国革命前景的看法。

11

鲁迅走出多伦路时,太阳西下,整条街都被染成金黄色。

他的步子比来时轻快多了。从景云里到多伦路,从文化界到革命根据地,1931年的中国正在酝酿巨大的变化。而这一切,都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毛泽东今年多大了?

鲁迅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前所未有的轻松。38岁的毛泽东,50岁的鲁迅,35岁的茅盾。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在1931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以特殊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当天晚上,鲁迅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今日得知一事,心甚慰。革命或有新象矣。

12

茅盾也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豫才兄今日来访,谈及时局,皆认为前景可期。

38岁,这个数字在两个文化巨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不仅仅代表着一个革命家的年龄,更代表着一个民族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那个年代的文化人,都在寻找中国的出路。鲁迅用他的笔杆子呐喊,茅盾用他的小说展现现实。而毛泽东,这个38岁的年轻人,却用他的军事才能和理论水平,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新的方向。

史实来源:

1. 1931年红军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

2. 鲁迅、茅盾、毛泽东的准确年龄:《鲁迅年谱》《茅盾传》《毛泽东年谱》

3. 1931年上海左翼文化界状况:《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史料汇编》

4. 上海景云里、多伦路历史背景:《上海文化史》相关章节

爱电竞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