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另一面,震撼人心!
作者 | 金一南
历经百年沧桑,中国共产党如今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超过9100万的党员队伍!
它不仅是世界第一大政党,更是全球最为坚毅的政党、最卓越的创业团队。
这些荣誉,悉数归属于正坚定地迈向世界舞台核心位置的中国共产党!
然而,在世人目光聚焦的背后,中国共产党所展现的另一面,足以让所有企图与之对抗的敌人不寒而栗!
01.
中共是史上淘汰率最高的政党。
初创之际,于上海石库门那狭小的居所内,又有谁曾预料到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呢?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彼时中国境内已存在逾两百个政治党派。中共虽成立,实则只是众多政治力量中的一员。彼时,每天都有新组织诞生,亦有旧组织消散,二者数量相当。
即便在当时推动成立该党派的部分人士心中,亦未曾料及,共产党在28年后竟能够掌握全国政权。
中共成立于风雨中。
当时,党宛如一个瘦弱的孩童,而关于这孩子能够成长至何种高度,许多人心中尚存疑虑。
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即遇问题。
1922年,陈公博退党。
1923年,李达退党。
1924年,李汉俊退党。
1924年,周佛海退党。
1927年,包惠僧退党。
1930年,刘仁静被开除出党。
1938年,张国焘被开除出党。
在13位代表中,有7人自行离职或被党开除,其中陈公博与周佛海沦为汉奸,抗战胜利后,他们被国民政府依法判处死刑。
若历史之走向可被预知,这七位人物是否曾陷入如此不明智的决策?
自是,若能预览历史之抉择,他们断然不会如此行事。
28年后将执掌国家大权,难道还需沦为叛国者?又何必沦为军统的间谍?
胜负难料,未来充满变数,我如此抉择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在这13位烈士中,王尽美于1925年英勇献身,邓恩铭于1931年壮烈牺牲,何叔衡于1935年献出了宝贵生命,陈潭秋则于1943年长眠于革命事业之中。
自始至终,仅此二人踏遍全程:毛泽东,董必武!
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是世界政治史上未曾有过的严酷磨难。党内领导人士,如同割韭菜般,一批又一批地遭受敌人的无情剿灭。
周恩来曾感叹:“敌手或许能在短短三五分钟内将我们的领导者消灭,而我方却难以在三五年间培育出他们的替代者。”
全球范围内,鲜有政党如中共一般,历经如此严酷如炼狱般的磨难与考验。
1927年,大革命遭受重创,蒋介石随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这场政变中,共产党人惨遭杀戮,尸骸遍布,鲜血染红了大地。李大钊、罗亦农、赵世炎、陈延年、李启汉、萧楚女、邓培、向警予、熊雄、夏明翰、陈乔年、张太雷等众多革命领导人均在此事件中英勇牺牲。
在严峻的白色恐怖笼罩之下,组织遭受重创,党员们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络,许多迷茫和动摇的同志纷纷脱离了党组织。更有甚者,在报纸上公然刊登反共启事,甚至公开指认并捉拿那些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同志。
随着中国革命的辉煌胜利,党的继任领导者们,无一例外,均为那无数英勇牺牲者中的幸存者。
意志由严酷环境塑造。
这种环境之严酷、险恶,实难令人想象,即便是在苏俄,也难以与之匹敌。
列宁历经两次被捕与流放,托洛茨基同样遭受了两次类似的遭遇,而布哈林则不幸被流放过三次。加米涅夫则被判以终身流放的严厉刑罚,至于斯大林,他的流放次数更是高达七次。
在蒋介石的政坛话语里,"流放"一词从未出现,他惯常使用的表达是“见电立决”、“斩立决”以及“立决”。
正是中国革命的残酷无情,犹如大浪淘沙,淘汰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当时,背叛多见。
中央一号向忠发被捕,叛变。
顾顺章,中共特科负责人,被捕后叛变。
上海中央局的领导人李竹声与盛忠亮不幸被捕,随即投敌变节。
中共军区参谋长龚楚叛逃。
宋清泉,闽赣分区司令员。
孔荷宠,红十六军军长。
赣粤分区参谋长向湘。
陈洪时,湘赣省委书记。
彭祐,闽赣分区政治部主任。
曾洪易,闽浙赣省委书记。
红十军副军长 倪宝树
闽北分区司令员李德胜
杨世珠等,瑞金红军游击司令部政委。
统统当了叛徒!
中共高层领导开始淘汰与筛选。
部分共产党员过于现实,以至于彻底放弃了理想,最终自毁前程。
张申府是例证。
中共建党初期,“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声名显赫。若论第三位举足轻重的领导人,则非张申府莫属。
张申府,一位北京大学的名誉教授,曾是李大钊的得力助手,两人携手创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他培育夫人刘清扬成为中共首位女性党员,并引荐周恩来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史地位至关重要。
张申府与毛泽东之间亦曾有着深厚的联系。彼时,毛泽东不过是一名北大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其身份尚属临时工。
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需填写图书卡片。毛泽东的字体龙飞凤舞,张申府对此提出严厉批评,并责令他重新填写。
1925年,面对党的发展前景的迷惘与黯淡,张申府最终选择了脱离党组织。
1938年成立民盟。
1948年,民盟开除。
为什么呢?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迈入战略进攻的行列,胜利的天平已然倾斜,胜局在望。
张申府于此时挥笔撰写《呼吁和平》一文,对蒋介石的“戡乱”举措表示支持,并对解放军斥之以“匪”字。
张申府夫人,我国首位女共产党员刘清扬,于《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离婚声明:“张申府背离民主,沦为帮凶,刘清扬对其予以严厉指责。”
与张申府断绝关系。
申府太糊涂了!
张申府回应道:“那篇文稿为我带来了3000大洋的稿酬,当时那笔钱对我来说确实是急需的。”
令人震惊愤怒。
龚楚,作为中共早期投身农民运动的三位杰出领导者之一,其地位与澎湃、毛泽东齐名,备受推崇。
1928年伊始,朱德与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历经波折,最终抵达粤北地区。在那里,他们初次遇到了共产党员龚楚,并在龚楚的引领下,踏上了通往井冈山的征途。
1928年6月,湖南省委在致红四军军委的函件中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被任命为前委书记,而常务委员会则由三位成员组成,分别是泽东、朱德以及龚楚。”
在后续的一段时间里,中共中央及湖南省委在致红四军前委的通信中,均以“朱、毛、龚”来称呼。
1935年,龚楚背弃了共产党,转而投向国民党的怀抱。然而,1949年,他再度背叛,离弃了国民党。
1949年,随着解放军解放两广,国民党中将龚楚被迫选择起义,转而向昔日自己曾是朱德、毛泽东和龚楚红军高级指挥层的一员——彼时仅为连长,后晋升为营长的林彪——表示效忠。
龚楚后赴香港及南美。
1995年7月,龚楚于其故乡广东省乐昌市长来镇安详离世。
张国焘与毛泽东早年同属中共党内颇具领袖风范的杰出人物。
张毛二人相似。
两人均为青年知识分子。
两位均实现了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紧密结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赢得了来自农民背景的将领们的坚定支持,张国焘亦在鄂豫皖苏区获得了同样出身的将领们的深挚拥护。
两位英雄在土地革命的风云激荡中,均卓尔不群,成功创立并坚定地领导了两块规模最大的苏区。
在共产国际的视角下,他们俩的骨子里都流淌着叛逆的血液,各自坚定地追求着独立的人生轨迹,且都具备独到的才能与手段。
1938年,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副主席张国焘背叛革命,逃离了工作岗位。
周恩来紧随李克农之后,一路奔波,从延安追踪至武汉,不厌其烦地劝说张国焘。
但,他未回头。
张国焘的叛逃发生时,距离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尚余十一载。
1947年,张国焘担任军统中将一职,彼时隶属于戴笠领导的特务组织。
1947年至1948年期间,随着中共即将迎来全面胜利的曙光,张国焘急于与国民党撇清关系,遂迅速成立第三党,企图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扮演调和者的角色。
但是大势已去。
1949年,张国焘逃往香港,至1976年,他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养老院中离世。
我常常沉思:在张国焘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是否还能清晰地回想起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在川西胜利会师的那一幕?当时,他驾驭着一匹骏逸的白马,身边有十余名警卫骑士紧随其后,一路风驰电掣地前往两河口。毛泽东亲自率领政治局全体委员,冒着蒙蒙细雨,提前三里地外等候,那份恭候之情历历在目。
02.
毛泽东长期边缘,成中共核心。
边缘地带的力量,历经从中国政治舞台的边缘迈向东方政治舞台中心的蜕变,其背后离不开领袖人物的历史洞察与担当精神,而毛泽东的贡献尤为卓著。
毛泽东在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中一度处于外围位置,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直至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期间共经历了多少位党的领导人?
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博古等,这些名字在我国近代革命史上熠熠生辉。
我们遵循苏俄革命的基本路径来指导中国革命,然而,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屡遭挫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935年,遵义会议对于毛泽东的推举,并非源于派系间的妥协,亦非利益集团的权谋均衡,而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胜利的迫切渴望所做出的明智选择。
十四年的斗争历程充分证明,唯有毛泽东指引的道路,才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独一抉择,绝非仅此二途。
还有其他路吗?
全试过了,没有!
毛泽东同志在众多中共领导人的行列中独树一帜,他是唯一一位成功解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何以得以立足”这一中国革命核心问题的关键人物。
毛泽东行独立自主之道。
毛泽东曾明确提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此策略在政治领域为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崭新的理论路径——毛泽东思想。
在军事领域,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在经济方面,我们已彻底摒弃了对共产国际的依赖。
第三条亦重要。
正如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若缺乏经济上的独立,那么一切都将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维系和发展。
毛泽东所倡导的道路,即“打土豪分田地”,不仅构成了红色政权政治动员的基石,更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经济自主的坚实根基。
唯有具备独立的经济支撑,方能奠定稳固的政治与军事基础,进而自主地挑选属于自己的领袖,自主地规划自身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那句脍炙人口的论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国已探索出一条经济、政治、军事领域均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之路。
在八一南昌起义中,参与人数一度高达22500人,然而两个月之后,队伍的人数锐减至仅剩800人。
1927年,毛泽东同志引领了秋收起义,短短二十日之后,参战壮士从五千锐减至一千。
这支队伍并非一路凯歌高奏走向胜利,而是历经惨痛的失败,最终走向了成功的彼岸。
人数有限,力量有限。
毛泽东昔日率领部队抵达井冈山,寻求中国革命成功的途径,党组织对其有过嘉奖吗?
党处分了他。
秋收起义之际,你受命挥师长沙,然你却率军退至远离长沙的井冈山,此乃右倾逃跑主义的严重错误,遂使你被撤销了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
尽管职务已被撤销,毛泽东依然坚守岗位,未曾停歇,这与我们现今的情形大相径庭,一旦职务被撤销,许多人便选择不再履职。
尽管毛泽东同志三次被免去中委职务,八次遭遇严肃警告,但他始终坚定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他身上最为宝贵的特质,莫过于其深刻的历史自觉。
什么叫历史自觉?
深刻领悟社会运行规律。
主动影响历史发展。
毛泽东一生坚定不移,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始终秉持着“敢以生命为代价,誓将君主拉下宝座”的豪迈信念,从未满足于现状,而是立志要推动变革。
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砥砺前行,而其最大的幸运,便是孕育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先伟人后伟业,先真人后真理。
怀揣理想主义投身事业,往往多番遭遇挫折与挫败。
若成功,必是伟业。
事实业已证明,党的核心地位是保障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党的核心汇聚了众多忠诚的信仰追随者,拥有一批这样的信仰追随者,实为中国共产党之幸!
1935年秋季,红军攻克了榜罗镇。彼时,侦察连的连长梁兴初与指导员曹德连,于邮局内觅得一份《大公报》,报上刊登了阎锡山的一段讲话。
“在陕北的二十三个县中,几乎每个县都已陷入赤化之中。目前,共产党的影响力已无需武力,便能扩大其地域影响力。”
报道进一步揭露: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成功掌控了陕北苏区的大片根据地,而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已突破终南山口,对西安构成了直接威胁。
毛泽东在偶然瞥见那张报纸的瞬间,仿佛感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然而,红军抵达陕北后,却又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
他发现,红二十五军实际上已完全掌握了陕北的控制权。
红二十五军,这支英勇的部队,源自鄂豫皖苏区,历经艰苦征程,最终抵达陕北。
在战斗序列中,红二十五军隶属于红四方面军,即在张国焘的领导下作战的部队。
红二十五军主将徐海东。
徐海东未曾与毛泽东见过面,他却身为红四方面军的一位杰出战将。
徐海东是否服从中央红军领导?
在张国焘自立中央之际,徐海东究竟是从属中央的指令还是遵从张国焘的领导?
毛泽东心慌了。
他小心翼翼地致信徐海东,恳请红二十五军支援一千大洋。
固然,一方面中央红军确实亟需援助,而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进行试探。
徐海东在接到毛泽东的信函后,未曾丝毫迟疑,即刻将供给部部长召至面前,询问:“目前我军还剩余多少资金?”
供应部负责人透露,目前我们手头大约剩余五千余元,几乎接近六千之数。
徐海东表示,我们自行保留一千,其余五千银元则作为馈赠,不是借贷,而是赠予中央红军。
复信中亦明确表示,红二十五军将毫不动摇地遵循中央红军的领导。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接获五千大洋及徐海东所寄信件后,心头一块巨石得以落地。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徐海东同志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徐海东一生烽火连天,历经九次负伤,其中六次伤势严重。然而,他对于中国革命的卓越贡献,在于关键时刻对党的领导忠诚不渝,坚定地秉持党对枪杆子的领导权,严格遵循中央的指挥调度。
这是党史上最艰难曲折的时期。
我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胜利,不仅在于确立了科学的主义、明确的路线、精准的方针和完善的纲领,更在于拥有一大批如徐海东般对主义忠贞不渝、对信仰坚定不移的英勇将领。
陈赓,黄埔一期。
昔日流传“黄埔三杰”之美誉,其中较为人熟知的版本乃蒋先云、陈赓与贺衷寒。陈赓自黄埔军校毕业后,便深得蒋介石的青睐与器重。
蒋介石将陈赓由普通连队调任至总司令部警卫连,并委以连长重任。
1925年10月,正值第二次东征之际,第三师遭遇广东军阀林虎部众,在华阳地域陷入重围,形势岌岌可危。
在兵败如山倾之际,蒋依旧屹立原地,大声呼喊。陈赓目睹此景,毫不犹豫地上前,将蒋背起便飞奔。跑出三里有余,直至河边,搭上摆渡之舟,方才脱离险境。
蒋感慨万分,不禁说道:“幸赖总理在天之灵庇佑,方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
纵然如此,心中却也清楚,是陈赓将军真正地救了他一命。
凭借这层关系,若陈赓继续留在国民党内,其前途无疑是光明的。
陈赓瞧不起蒋介石。
2005年,一位曾撤退至台湾的国民党退役军人返抵大陆,向陈赓的家人透露,陈赓之所以曾对蒋介石持有偏见,实则源于一件琐事。陈赓嫌恶蒋介石在指挥作战的闲暇时光,竟还打开收音机聆听上海的股市动态,从而认定蒋介石并非一位纯粹的革命者。
陈赓在离开蒋介石时,找了一个什么借口?这借口和我们常见的理由类似,声称是家中老母亲病重,需要他亲自照料。
陈赓就这样走了。
他赴苏联深造,归来后,便投身于周恩来领导的特科“红队”的行列中。
1931年,陈赓在鄂豫皖苏区浴血奋战,不幸在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负伤严重。鉴于鄂豫皖苏区医疗条件有限,无法治愈其伤势,只得将他秘密转移至上海。而恰逢此时,顾顺章的叛变事件爆发。
顾顺章将陈赓的身份揭露,蒋介石听闻此事后,欣喜若狂,他打算说服陈赓归顺。
一日,蒋周遭之人喜形于色,纷纷向陈赓传告,校长即将莅临探望。
陈赓坚持不见。
来人传话,委员长已至门口,即便未见,也需予以接见。
蒋介石步入室内,陈赓迅速抓起一张报纸,用它遮住了自己的面容。
蒋懂了,陈赓不愿意见他。
蒋无奈之下,只得转身离去。直至走到病房走廊的尽头,他仍不禁放声高喊:“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蒋介石一生中屡次对共产党人举起屠刀,然而,他独独对陈赓网开一面。
他深知,杀陈赓无法面对历史。
于是,陈赓秉持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蒋介石。
自近代以来,我国政治领域中,鲜有哪一团体能如中国共产党一般,汇聚如此众多为信仰与理想英勇献身、不畏艰险、奋勇向前、义无反顾、舍生取义的有识之士。
这些人,他们不图官位、不慕金钱、无畏艰辛、不惧生死,仅凭对主义的执着和对信仰的虔诚,便愿意将毕生精力投入不懈的奋斗之中。
03.
中共不忘初心使命
1946年三月,美国总统的特派使节马歇尔莅临延安。
他的随行记者如此描绘了共产党的政治核心:在延安,最常听闻的词汇莫过于“人民”——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世界人民的状况。他们强调,要深入人民之中,向人民学习……
这些口号,虽简短有力,实则蕴含着更为深邃的意蕴,它们象征着一种深沉的情感,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1949年,蒋介石对失去大陆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得出的结论是,所有问题均源于政治层面,其中并未涉及任何军事因素。
在这一刻,蒋介石这位政治巨擘终于洞悉了自己败北的症结所在。
他将共优点总结为七。
一是组织严密;
二是纪律严厉;
三是精神紧张;
四是手段彻底;
五是军政公开;
六是办事调查;
七是主义第一。
继七条之后,蒋介石又增补了一条,“干部不得拥有私产”,并将其视为中共最为显著的优点之一。
最后聚焦“民心”。
本文旨在对蒋介石败北之因与共产党取胜之故进行归纳与总结。
在人类的语言体系中,心字承载的意蕴远远超越了其字面所表达的文字。
人们常借此抒发最纯真、最真挚的情感,倾诉我们心底最炽热、最珍视的愿望。
在中共领导人的言辞中,频繁出现诸如“同心”、“信心”、“关心”、“核心”、“心连心”等富有深意的词汇。
我们见证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民族抱持着坚定的信念,对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贞不渝地践行。
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即通过一连串的辉煌胜利,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源于其在中华民族百年救亡历程中所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
变革图强。
救 中 国 !
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国家的重任并非始于中国共产党之手,然而,正是中国共产党将这一救亡图存的使命圆满终结。
不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如何演变,其根本宗旨始终未变,那便是新华门内始终映照的五个醒目大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构成了共产党所有理论的根本所在,亦是其永恒的起点与归宿。共产党人绝不能背离原则,丧失其坚定的意志。
军委前任副主席徐才厚、郭伯雄,军委前任委员张阳、房峰辉,空军前任政委田修思,武警部队前任司令员王建平,国防大学前任校长王喜斌……
全军已陆续查处一百余名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军级以上干部,这一数字已远超在枪林弹雨中为建立新中国英勇献身的将军们之数。
这情形不禁让我回想起1997年那次的美国西点军校之行:
在彼时,美国驻华陆军副官胡伯中校亲自陪同我游览了西点军校,而他本人也是该校1978年的杰出校友。
西点军校的纪念馆内,展陈着上甘岭战役中537.7高地与597.9高地的精确模型。
胡伯中校指着模型,向我发问:“你们仅以两个连队把守这两座高地,而我们七个营轮换进攻,却始终未能攻克,这是何种原因?”
当年,我们仅两个连守住了高地。
今日,尚存此精神高峰否?
还有如此坚强的队伍吗?
在战火纷飞中,能否目睹那依然飘扬的旗帜?
答案是肯定的。
“沉舟侧畔千帆,病树前头万木。”
中国共产党人须臾不忘肩负的历史使命,矢志不渝地奋勇向前!
前一个世纪致力于救亡图存,后一个世纪则砥砺前行;前一个世纪饱经风雨,后一个世纪亦步履维艰……
然而,共产党始终未曾放弃其根本的信念与追求。
未来全球必是赤旗天下!
今日已至,大钊先生可安息矣!
自1921年以来,社会主义理念始终未曾辜负伟大中国!
党不负社会主义!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承载着人民的信任,亦铭刻着历史的印记,无疑是人民的选择,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此生无悔华夏身,来世再作中华子。
奋进新时代,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