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机场跑道弥漫着湿润的气息,地勤人员默契地协作着准备起飞。飞行服务队的小队长习惯性地在远处望一眼天边,今天的天色和以往不同。仿佛空气里飘散着一种躁动,云层像厚厚的棉絮堆在南方的天幕上,预示着台风“桦加沙”的壮阔身影正在逼近。他们所驾驶的“挑战者605”型固定翼飞机,是为此类任务量身打造的,但即便有多年经验,面对超强台风,紧张感依旧如影随形。
任务很明确:近距离穿越台风中心,收集最核心的气象数据。这条航道几乎穿进风暴腹地,在雷达屏幕上的轨迹像一根弯曲的银针,扎进云团深处。驾驶舱里的噪音和仪表的闪烁,以及耳边不断反馈的数据,构成特殊的交响乐。每一次颠簸都像提醒他们现在正处于极限边界。穿越核心的那一刻,机组成员看到的台风内部景象极为震撼――巨大且模糊的风眼,四周是翻滚的云壁,仅能拍下四分之一的轮廓。此前,让整个飞行队都没想到的是,这扣人心弦的画面,揭示了一场更为猛烈的风暴。香港特区保安局的主管在事后形容,这次风暴的规模和威力,远超过以往的印象。
从高空俯瞰,桦加沙的环流几乎覆盖南海的大片海域。不像普通台风那种规则的风眼,这次的风暴中心结构庞大却不甚清晰。台风顶层云系像蜘蛛网一样向北勾连,甚至延展至福建和浙江,卫星云图上绵延不绝。架在卫星与地面的对话间,气象数据源源不断地传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吕心艳正盯着显示屏分析路径。她回忆起2018年“山竹”登陆时的情形,桦加沙与山竹极为相似:巨大的体量,极端稳固的路径,风雨潮“三杀”并至,被认为是当年最让气象人忌惮的强台风之一。此次“桦加沙”即将在粤西沿海登陆,南部海域和岸上区域都要面对强力大风与罕见风潮的威胁。
对于家住岭南沿海的普通人,这意味着窗外的风声会在一夜之间变得尖锐刺耳,道路上的雨滴砸得像鼓点,河岸、堤坝与田地都要接受暴雨的考验。习惯于每年台风季夜半起身查窗的人们,在今年的秋台风下格外警觉。气象分析师孙倩倩在自家小阳台,时常望着天色的变化。她关心的不只是台风的强度,还有和冷空气的罕见联动――秋台风本就易带来极端降雨,如此强劲的环流与北方冷空气相遇,化学反应般制造出可能破纪录的暴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云南、海南、台湾、江苏十余省份,都进入台风雨的笼罩区域。这样的大气动力场里,降雨分布极为复杂,有的日常积水点此次可能真正被淹没一整条街。
“桦加沙”这个名字,第一次在今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季被启用。它来自菲律宾,意思是“快速移动”。冷知识是,这种台风命名机制下,每当某个名字因灾害严重被撤除,就要有新的替换名字。上一任“海贝斯”在2019年突然成为亚洲数国共同的灾难记忆,被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正式除名。2021年,菲律宾递交了“桦加沙”作为替补。除此之外,挑战者605型飞机配有先进的多点气象采集仪,对飞行服务队而言,台风之旅一次次刷新着风险和责任的界限。
港口边的渔民开始加固防风绳索,超市角落里临时搭起了避险专区。有气象行家的朋友圈甚至流传“东亚之盾”一说,把今年秋季的极端天气称作大气层里的“巨兽复苏”。而在那架小小的飞机飞出风眼的一刻,澳头码头上一位小孩正仰头看着天,不解地问祖父:台风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祖父只是笑笑,没回答。他比任何预测都清楚,风暴来临前的寂静,也许才是真正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