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化航空战力还得看中国?9·3阅兵指明方向,美国都没能实现

2025-09-11 07:19 108

对人类航空作战发展历史和形态演变有一定了解的人,大都对意大利著名军事理论家朱里奥·杜黑的那本著作不陌生,即1921年出版的《制空权》。杜黑在该书中指出,空中优势和主导权能够飞越地面和海面,来自空中的武力足以令地面和海面武力屈服。不夸张地说,时至今日,杜黑的诸多观点和论断依旧远未过时,在很大程度上持续引领和指导着世界航空战力的发展进步。

《制空权》的作者杜黑

当然,100多年时间已过,随着种种新装备和新战法的诞生与普及,航空作战领域自然也会出现大量新变化、新概念和新学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中,受阅的解放军航空兵部队空中编队和搭载于卡车上的数款国产新型无人机,或可让各界倍感眼前一亮。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是中国在航空战力体系方面的全新发展成果,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番。

歼-16、歼-20和歼-35A组成编队

从空中方阵的战术类飞机编队构成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件事,那就是解放军航空兵部队并未刻意追求所谓的“装备型号整齐划一”,而是在多个战术类飞机方阵中,由至少2款不同型号战机所组成,如空军战斗机部队的歼-20和歼-35A组成编队,以及海军航空兵战斗机部队的舰载型歼-35同歼-15T组成编队。如果说身为第二款国产第五代战斗机的歼-35系列尚处于服役初期,因产能并未完全铺开而无法以大批量交付的方式,让空军或海军航空兵实现对某支部队的全面换装,故需以同其他型号战机混编的方式接受检阅,那作为国产首款五代机的歼-20,则可谓是“完全没这方面烦恼”。

歼-15T和舰载型歼-35组成编队

自2017年列装起到现在,歼-20已服役8年,外界猜测其总产量早已达到不低于300架的水平,并实现对多支空军航空兵旅的全面换装。而在9·3阅兵中,由一水儿的歼-20隐身战机所组成的空军战斗机受阅编队,亦出现在我们的眼中,这些都显示出这款国产双发重型五代机不俗的产能和装备数量。不过,一个很容易被人所忽视的事情是,在前几年完成对多支航空兵旅整建制换装歼-20的工作后,近年来空军对该机和同为五代机的歼-35的列装工作,出现了某种新的趋势,那就是在同一支航空兵旅内,同时列装至少2款不同型号战机。

歼-20、歼-16和歼-10C组成的“战斗机三剑客”

回想2018年,新华社发布了一篇报道,名为《空军首支歼-20部队开展多型新机编队协同战术演练》,对歼-20同四代半战斗机歼-16和歼-10C的协同作战训练进行了介绍。而后,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便逐渐出现了——部分空军战斗机部队开始同时接装歼-20和歼-16。而在歼-35A这里,网络上已有传闻称,首支装备歼-35A的空军战斗机部队,大概率将是某支已接装部分歼-20的航空兵旅,最终实现歼-20和歼-35A在旅内的同时存在。

多款型号战机混编的实战价值越来越大

显然,这些无不显示出空军战斗机部队的一大发展趋势,即单支航空兵旅不再只追求单一的作战能力,而是要通过同时列装“以制空作战为主”和“具备多用途作战能力”的多款型号战斗机,形成一套“制空+对面打击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新质战斗力。在此类混编航空兵旅中,制空作战能力最强的歼-20,无疑是夺取制空权的拳头战力,而歼-16或歼-35则属于配合歼-20夺取制空权的帮手。与此同时,后两者还是对地和对海火力输出的主力,负责将制空权优势转化为航空制陆权和航空制海权。如此一来,单支航空兵旅即可具备“同时应对多种性质和类型目标”的综合战力,大大拓展任务种类。

作为打击战斗机的F-15E

在这里,我们不妨以美军对战斗机的分类,来进行些许的参考。在美军的分类规则中,战斗机可大致分成两大类,即突出对空作战能力的“制空战斗机”和同时兼具对空作战和对面攻击功能的“打击战斗机”。前者的典型代表是F-22A和F-15C等,后者则以F-35A、F-15E、F-16C/D和F/A-18E/F等为主。

混编有歼-20和歼-16的航空兵某旅

而在解放军空军战斗机部队中,歼-20无疑更接近于F-22A的角色,歼-35A和歼-16则类似于美军中的“打击战斗机”。“歼-20+ 歼-16”或“歼-20+歼-35A”的组合,就是将“制空战斗机”同“打击战斗机”进行混编的表现。借助同时装备主要性能各有侧重的不同型号战斗机,为单支航空兵旅建立起较为全面的“对空+对面”作战能力,这种增量式的做法,无疑是解放军航空兵战斗机部队寻求更强的综合体系化战斗力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多款型号战机混编的实战价值越来越大

毕竟,对于世界级大国中国来说,亚太地区未来的潜在军事斗争需求无疑更接近于一场规模大且烈度高的战略决战。这决定了实力强大的假想敌武装力量,会且只会以倾尽全力的方式,将航空战力和海上战力的主力部队,全面投入到战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人员和装备体系更加完善、尤其是可独立遂行多种任务和应对多种类型威胁的航空兵部队,才能让我们更加游刃有余。不同型号的先进有人驾驶战斗机的混编,价值就在于此。

有人驾驶战机+无人僚机

不过,光是这样就够了吗?从部队的发展和建设动向来看,人民军队显然并未满足于此。在由单一功能和用途转向综合体系化战力的“做加法”过程中,同样不容忽视的“减法”也在同步推进之中,那就是在此次9·3大阅兵中亦尤为重要的一大看点,即在航空兵装备体系内愈发丰富起来的多款型号无人僚机。而无人僚机在“减法”一事上的意义就在于,可在确保一支空中作战机群整体火力强度不下滑、甚至是有所上升的同时,大幅减少宝贵的飞行员的出动量,随之而来的就是降低此类高价值兵员的任务负担和伤亡风险。

此前流出的多款无人僚机照片

我们知道,无人僚机概念最早由美国空军于本世纪初期提出,目前已成为全球多个世界级军事大国竞相探索和发展的前沿赛道之一。在这方面,中国同样不会落于人后,无论是名为歼-20S的双座型歼-20的问世,还是包括“攻击-11”和FH-97系列等多款明显充满“黑科技”色彩的国产无人机的先后出现,亦或是国内于近年来在无人机和“空战AI”等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上的持续进步,都显示出我们对发展“有人驾驶战机+无人僚机”这一全新作战体系的极其上心。

美澳联合研发的XQ-58A

而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与同在推进无人僚机研发项目的诸如美国、澳大利亚和部分欧洲国家不同,中国在这方面的思路和选择,多少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以美国和澳大利亚联合开展的无人僚机项目,即XQ-58A“女武神”为例,该机的一大突出特点就在于强调多功能模块化配置,通过换装搭载有不同设备的功能模块,XQ-58A可在侦察、电子对抗、通讯中继、对空作战和对地打击等用途中,灵活转变自身功能,实现“一机多用”。

XQ-58A与F-35战斗机编队飞行

乍看上去,这似乎是一种尤为高端且理想的设计思路。但仔细想一想,最优解真是如此吗?恐怕也未必。想要通过换装不同模块实现“一机多用”,就注定要在战机设计过程中,为兼容各不同功能的模块留下充足的冗余。但问题在于,部分功能模块从一开始就有着极大的性能差异、甚至可说是存在矛盾性。

美澳联合研发的XQ-58A

为了让各模块都能在一款型号制式的机身上实现对接、安装和确保基本飞行性能,部分模块自然就要为了满足此类要求,而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即影响模块功能和性能的充分发挥。如果这种制约过大,那后果就是看似如“万金油”一般的XQ-58A,最终很可能成为一款“远距离侦察预警性能不足、空战能力马马虎虎、对面打击火力平平无奇”的平庸之作。毕竟,在人类军用航空器发展之路上,在一款机型的身上过分追求“多功能”所带来的名为“贪大求全”的恶果,可谓是比比皆是……

国产FH-97无人战斗机原型机

与部分美西方国家所走的明显带有控制研发成本,以及降低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风险色彩的“一机多用”之路不同,中国在这方面的选择倒是更接近于百花齐放式的“专机专用”。从此次9·3大阅兵中所展示的数款体量与有人驾驶战机相近的国产新型无人机来看,它们可谓是各具异同。

此前流出的多款无人僚机照片

可以肯定的是,既然机身尺寸接近有人驾驶战机,那这些无人机必然会在可搭载的发动机尺寸、进气道尺寸、机内油箱容积、机内弹舱容积和机载雷达口径等方面,实现同样接近有人驾驶战机的效果。唯有这样,相关型号的无人机才能在飞行性能、载弹量和态势感知能力等性能上,实现与有人驾驶战机的匹配,进而成为称职的无人僚机。毕竟,在“有人驾驶战机+无人僚机”的体系中,二者绝不能在上述主要性能方面存在过大的差距,否则只会出现“一方扯另一方后腿”的不利现象,进而影响整个体系的战力发挥。

国产“攻击-11”无人机

而为了让一款无人僚机的战力得以最大化发挥,我们便在此基础上,看到了浓浓的“专机专用”的色彩。如机身细长、机头形状尖锐和拥有大后掠翼主翼的无人机,其明显追求高速飞行、特别是超音速飞行性能,基本可确定其主要功能为伴随有人驾驶战机遂行制空作战。而采用飞翼式气动布局、机翼后掠角度相对较小,明显以放弃高速飞行能力而换取更大的内油携带量和载弹量的无人机,则大概率以遂行对地和对海打击等任务为主。

歼-20S战斗机模型

很显然,相比起需要为了兼具其他功能而要在设计方面留下相关冗余,导致“主要功能”可能无法实现100%发挥的XQ-58A等无人僚机,中国推出的多种型号、技术特征和性能侧重点截然不同的无人僚机,将得以在自己的“主业”方面发挥得更好,如具备更强的争夺制空权的能力,亦或是更好的对面火力投射强度等。诚然,同步推进多种不同型号的无人僚机项目的研发,势必要占用更多的资源和成本,以及承担更大的潜在技术风险。但既然国内无人机工业敢于这么做,必然说明其对自身能力有着相当程度的自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在此领域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已然很不一般。“美国等西方国家做不到和不敢做的事情,由中国来完成”,俨然不再是一句空话。

中国正同步推进多种型号无人僚机的研发

于是我们不妨想象一下,由1架有人驾驶战机为核心,多架综合战力与有人驾驶战机相近的无人僚机为辅,这一组合在飞行性能、火力投射范围和打击强度等方面,很可能有着不输多架有人驾驶战机编队的程度。但前者最为突出的优势,就在于可能仅需1~2名无比宝贵的飞行员,就能实现相关战力,可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人员直面战场威胁和风险的可能性。

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

从为部队整建制地换装单一型号的国产先进隐身战机,到以不同型号有人驾驶隐身战机混编的方式,实现多功能航空战力,再到多款不同型号无人僚机的逐步到位,赋予航空兵部队“更加丰富的功能和战力”,以及“更低的人员风险性”。这一“加”一“减”之中,所呈现出的是解放军航空兵部队愈发完整且高端的体系化作战能力。很显然,在“全球一流空中战力”之列中,人民军队已然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成员,并向着“执牛耳者”的方向持续迈进着。

#瞭望中国阅兵#

爱电竞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