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球“巨人依赖”为何成软肋,青训出路到底在哪

2025-07-06 20:02 100

有时候,事情明明摆在眼前,却没人愿意戳破这层纸——中国篮球的“巨人依赖”,说是光环,倒不如叫“罩门”吧。

每次锋芒毕露的新人或是超长待机的老将高高跃起,刷屏热搜的总是身高、臂展和绝杀时的气场。

可你有没有想过,每当世界大赛落败,场上被人按着脑袋爆锤,咱中国球迷的心头隐隐作痛,那根扎进骨缝却拔不出来的刺,究竟从哪儿来的?

巨人神话还在刷流量,但篮球的基本盘,却似乎离真相越来越远了。

我就问一句,我们是去打篮球,还是比谁长得更像海怪?

说得再具体点,早年姚明风光,男篮健步冲进世界前列,媒体简直都快供成神了。

谁还记得“姚之队”时期的豪言壮志?

可隐隐约约,从那时起,一道叫身高的拦路虎就虎视眈眈地蹲在青训门口。

一测骨龄,谁矮谁走人。

球技?篮球智商?对不起,不重要。

只要够高,哪怕绕三圈都碰不着球场十字线,都有机会进训练营,砍分刷板。

不是我杠精附体,这一套搁今天还没断根。

张子宇2米26的身影刚一冒头,马上就被大家捧成新“救世主”。

好像只要长得够大只,就能横扫千军,带队赢回所有失去的荣誉似的。

可真相呢,赔率冷得让你牙酸。

看数据,2025年U19男篮和加拿大交手输了整22个篮板,跟德国对阵又被多抢15个。

不是说巨无霸不行,而是再大的身板儿,遇上不会抢位的年轻人,依旧被人剥了皮。

再看看张博源,全场低迷,让人大跌眼镜。

说白了,也就是在体测时吓人,真刀真枪一打,基本功一查,还是一地鸡毛。

其实,这就像老中医治病,非得拿一根大补之药把身体养胖了才算好。

结果表面看着壮实,里头早已千疮百孔。

选材重身高、轻能力,青训成了“巨人制霸秀”,小个子球员和后卫不是被无视就是早早被淘汰出局。

最终熬下来的一批人,技术单一,球场嗅觉差,靠配合更是门外汉,批量生产出来的更像“身高版家具”,挪来挪去摆造型都行,真要打硬仗——嘿嘿,只能呵呵。

转念想想,姚明、易建联相继退场以后,中国篮球的天哪还剩多少成色?

2019年世界杯,那叫一个窝心,连奥运资格都摸不着边。

2023年亚洲杯更惨,八强说根本进不去就是进不去。

赛后采访也别看了,套路车轱辘话,听多了闹心。

是什么让这支曾经的强队变成“没人盖帽了,篮下全塌”的鸡肋?

一句“巨人依赖”,全剧终。

年年喊改革,实际操作呢?

U19主帅曲绍斌眼瞅着还死拍“平均分配”战术的桌子,结果是场面尴尬,比手撕面皮还难看。

德国队来了个17比4的攻击波,咱这边就像没带脑子似的,还沉迷于平均撒糖拉不开空间,节奏用养生步走。

CBA虽然政策改了改,“外援政策”搞得外线多了点机会,结果一查数据,全面开花?别做美梦。

内线还是为王,王哲林、杨瀚森双塔加起来快顶半支球队得分和篮板了,可后卫助攻数基本都比前几年低。

打球像玩拼装模型,零件够用却死活拧不到一块儿。

再说,世界篮球已经窗口期过去好几轮了,人家德国U19六个人轮流开火。

什么高位策应、转换突破、空间拉开、无球跑动,业务能力拉得满满当当。

反观中国这边,越大个子越不爱动,越想当门神,越被人摸透路数。

要说小后卫逆袭,葛浩然是个例子,季后赛敢突敢打,气场不怂。

但大部分小矮个压根没机会靠近聚光灯,黄金年代散得比下课铃声还快。

欧洲怎么做的?

看着简单,实则全是制度。

德国小伙们一水儿美大学校背景,要么是欧洲俱乐部青训出品,篮球大脑全开,人家不是靠腿长,是靠脑袋。

这和咱们动不动就搞骨龄体测,刷掉一大波矮个,更是两码事。

说句狠的,欧洲冠军联赛三角进攻、挡拆配合早玩腻了。

球员在场上分分钟变魔术,教练不用喊战术码,自己都懂换位、夹击、穿插。

再瞧瞧中国那边的“站桩”,有种定格画面感,一动不动的巨人和围棋棋子没啥两样。

时间一推,等到竞技水平整体提升,咱们这边可能还在死磕谁能摸篮板。

联赛层面不是没努力。

比如设俱乐部杯赛,提高本土球员出镜率,压缩内线球员权重。

像浙江稠州队,三分投得风生水起,吴前、程帅澎俩人一场合砍41.2分9.8助,带着全队向前冲。

可终极问题还是,CBA真的能为更大范围的“小个子逆袭”铺道吗?

还是说,培养葛浩然、徐杰这样非模板型后卫,终究只能是少数彩蛋?

再回头想想,所有被寄予厚望的“身高担当”们,真的就是救赎中国篮球的最后一根稻草吗?

现代篮球已彻底变天,谁不信?自己翻德国U19主帅的金句:“要的是会思考的球员,不是摆在里头做样子的巨人。”

这句话摆过去,估计没人当回事。

放到现在,你再细品,是不是正好杵进大家的痛点了?

在路数上兜了无数回,中国篮球还是绕不开“巨人信仰”。

甚至有点像网络段子——“当你唯一的工具是锤子,所有问题看起来都像钉子。”

可这年头,篮球场上拼的,难道真的是比胳膊粗谁力气大?

你看NBA都要玩空间与速度,后卫主导时代全面开花,欧洲、澳洲、日本,个个更注重协作和智商。

反倒咱这里,体测挂帅,战术还盯死内线打,踢皮球都快下岗了,“篮下站桩流”还唱主角,真是没谁了。

讲真,改革口号喊得比谁都响,行动嘛,像摸瞎子。

选材机制不变,光喊能力至上就是纸上谈兵。

取消骨龄门槛,不再对身高一票否决,哪怕一时痛苦,总抵得过继续养蛊。

再不跟世界接轨,青训还成批量生产“高个子家具厂”,别说出线,准保还得继续“2025世界杯惨案”回放套餐。

讲到这里,别人的糖葫芦不香,我们家大高个也有闪耀时刻。

只不过,如果全靠天生条件撑门面,生怕乏善可陈变成中国篮球长久的软肋。

等以后有个人,哪怕只有一米七,但运球过人、传球视野赛过现役主力,球迷嗷嗷激动不已,那才是希望真的发芽那一刻。

归根结底,救赎不是靠偶尔冒出一个巨人才有戏。

只有当青训看到更多徐杰、葛浩然不再是小概率事件,球队结构不再故步自封,才有资格说我们迈入了新时代。

体系里有空间,理念上有突破,场上有脑子,这才是中国篮球活下去的密码。

到那天,不管是新巨人还是新后卫,只要球迷能心服口服喊一句牛掰,才算熬出头。

好了,话说到这,咱还是得发自肺腑再问问你:

你认为中国篮球最需要的,是新一代的“大杀器”,还是一套真正有脑子的打法?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爱电竞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爱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