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不易,请点一赞!)
8月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自2025年8月8日起,对在该日期之后(含当日)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要恢复征收国债增值税?个人认为,这一政策,有着三个层次的意图。
第一个层次的意图:着力推动资产配置结构的重塑。
不太规范地说,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上处于通缩的状态。中国债券的收益率偏低、价格偏高。因此,大量的资金选择在债市里“躺平”。而这,自然会导致“资金空转、资源错配”。
此时,国家恢复征收国债利息增值税,实际意图,就是挤出部分资金,让它们流入实体部门或其他资产。债市是资金的避风港,但是不能被搞成了“死水潭”。
恢复征收增值税,提高债券的“持有成本”,也就是给债券资产的边际收益上“打了个折”。直接后果就是,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下降。例如,原本3%的利息收入,征收6%的增值税之后,净收益就变成了2.83%左右。
作为投资者,自然就会重新评估自己的资产配置。因此,就会有一部分资金,从债市转向股市、REITs和产业资本等其他方面。
第二个层次的意图:重构“一篮子”要素的名义回报。
有不少人说,恢复征税,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个说法对不对?我们推理一下。
恢复征税,政府肯定会增加财政收入;但同时,又会提高新发债利率,从而增加政府的利息支出。因此,恢复征收国债增值税,对于政府而言,“净效应”有可能为零。
所以,简单地认为,恢复征税是政府为了增加收入而实施的政策,并不合乎基本逻辑。其实,政府这一进一出,左手到右手的意图,是财政系统向反内卷机制过渡的重要信号。
所谓“内卷”,就是说“工资、地租、资源价格、资本回报”等所有要素的价格被压得过低。而“反内卷”,也就是要恢复这些要素的名义价格。
当前,财税政策在压低这些要素的价格上,影响比较大,现在要扭转这种局面。所以,“取消增值税免征”,就是想推动整个体系走出“低价竞争—要素压榨—出口依赖”的内卷结构,进入一个“扩大内需—提升要素回报—活跃循环”的新阶段。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分为需求派和供给派。需求派的主要观点,是关注“工资收入”等某个要素”,主张通过“提高居民收入”等某个特殊渠道,来刺激消费。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政府的所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向,已经摒弃了“需求派”的主张,而是强调“供给侧改革”,也就是说,全要素生产力的调整。
也就是说,没有某一个要素是“特殊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要平衡和重构整个要素价格体系。例如,“房价/工资”过高,说明“土地要素”价格高、而“劳动力要素”价格低。结论就是“压地租,抬工资、抬资本回报率、抬税收价格”,也就是对所有要素进行结构性重新定价。
真正能改变内循环结构的,不是只给某一方“加钱”,而是要整体性、结构性、成比例地,重构一篮子要素的名义回报。
第三个层次的意图:为即将出现的结汇需求,即大量美元回流国内做好准备。
当前,中国仍然允许相当部分出口企业或海外机构,保留一部分外汇收入。但是,大洪水的时代即将到来,美元贬值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所以,下步的结汇需求必然会大幅增加。而且,为了应对关税战和相关金融制裁,国家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施“强制结汇”,收回美元流动性。
同时,全球“去美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中国也正在推动人民币结算体系以进一步替代美元,也必须在系统内增强人民币资产需求和池子的容量,而债市将成为人民币流入的“蓄水池”。
国债这种本币资产,是最佳的风险中性存放工具,流动性好、信用高、安全边界清晰,可供海量资金停泊。但如果不预先规划,一旦资金流入形成泡沫,政府再去介入,就要付出高昂成本。所以,先设定好“利息应税”制度,就是为今后的资本管理留足制度空间。
而且,从财政收入视角来看:如果不征税,大量利息收入将集中落入金融机构、企业,高净值投资者手中;如果征税,对国家的好处则会更多。国家能通过税收,将部分收益转为财政能力、再分配能力,有助于对冲资金流入后可能引发的资产价格膨胀和分配不均,这也是全要素调控的一个手段。
最后,对于普通投资人而言,购买的保险、银行的理财产品,或者纯债基产品,都将会受到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各自的情况,考虑是否要调整一下资产的配置。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股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