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光伏行业可谓风云变幻。曾经的明星企业、资本宠儿,如今却频频传来项目叫停、巨额亏损的消息。最近,一则关于棒杰股份彻底退出光伏赛道的公告,再次把这个行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前几年无数上市公司高调宣布进军新能源领域,仿佛谁不沾点“碳中和”的边就要被时代淘汰。但现在呢?现实用一记重锤敲醒了所有人的热情。
事情是这样的——7月15日晚上,棒杰股份发布公告称,将终止年产16GW N型高效电池片及16GW大尺寸硅片切片项目,总计32GW的大手笔投资就此画上句号。不仅如此,公司还要为此支付1500万元赔偿金,并在三个月内完成资产腾退。这意味着,这家原本以无缝服装代工闻名的小巨头,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从雄心勃勃地跨界新能源,到如今黯然收场,可谓是一场现实版“造梦与破灭”。
有人会问,为啥一个做衣服的非要去搞光伏?其实,这背后有着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在2022年前后,“双碳”目标让新能源成为最火爆的话题,无数企业看到了新蓝海,于是像棒杰这样主营业务增长乏力、急需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公司,自然也想分一杯羹。当时N型电池技术正处于爆发窗口期,大家都觉得只要抢占先机,就能坐等收割红利。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太骨感。
据公开资料显示,仅仅一年多前,这个项目还是江山经济开发区重点招商引资对象,总投资80亿元,一期30亿都已经砸下去了。到今年6月施工方还在说主体结构已完工六成,但转眼间就全面停摆。一方面,是整个行业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价格战”打得血流成河;另一方面,上游材料价格暴跌,下游需求又没有预期那么旺盛,再加上融资环境紧缩……对于本身并不具备深厚产业积淀的新玩家来说,只能被拍死在沙滩上。
更扎心的是,不只是项目烂尾这么简单。从去年开始,公司旗下扬州棒杰等子公司持续亏损,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高管集体辞职,大股东易主……甚至连核心生产设备都不得不停产检修。而且,据最新财报披露,今年预计净利润继续大幅亏损,每股收益也是负值。截至一季度末,总负债逼近30亿!这一串数字,看得人直冒冷汗。如果说进军新能源是为了自救,那现在看来反而加速了公司的困境。
这里面到底是谁的问题?难道都是市场环境变化太快吗?我看未必。一味追逐热点,不顾自身能力盲目扩张,本质就是对风险缺乏敬畏。有些上市公司把战略规划当作炒概念,把投资决策当作投机赌博,对新赛道既没资源优势,也没技术壁垒,却幻想靠烧钱弯道超车。这种思路注定走不远。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这是巴菲特的话,现在用来形容这些跨界失败者再贴切不过。
当然,也不能全怪企业家们“不懂行”。毕竟,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洗牌,每个人都害怕掉队,都渴望抓住新的机会。但真正能够穿越周期活下来的,还得靠踏实经营和持续创新,而不是跟风投机,更不是赌命式豪赌。看看那些依旧坚挺或者逆势扩张成功的龙头,无一不是深耕主业多年,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而不是今天搞服装明天造电池后天卖芯片……
回过头来看这起事件,其实它给所有试图通过跨界实现突围的人提了个醒:别总想着捷径,没有哪条路能随便通向成功。如果脱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会陷入更大的泥潭。那么未来呢?也许还有更多类似案例出现,但希望每一家跃跃欲试的新玩家,都能从中吸取教训,把脚步放慢一点,把功夫下细一点,让梦想落地之前先做好扎实准备。这才是真正属于中国制造业下一轮升级应有的姿态,你觉得呢?
#AI热点大赛